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可以推进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
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l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文明在相互融合,也在艰难曲折中演变。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材料四:16一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五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4)据材料四指出近代英国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因素。
(5)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辛亥革命
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贴出的一副春联这样写着:“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
问题:
1)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评价辛亥革命。 (2分)
2)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评价辛亥革命。(2分)
3)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评价辛亥革命?
中国与世界
1750年至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
1750年 |
1860年 |
1900年 |
|
中国 |
32.8% |
19.7% |
6.2% |
英国 |
1.9% |
19.9% |
18.5% |
美国 |
0.1% |
2.8% |
23.6% |
问题:
1)1750年至1900年,与英美两国相比,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英美两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从1860年到190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黑格尔)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原始宗教到理性觉醒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以儒学为主体的神学迷信阶段和对儒家经典的批评启蒙阶段。
问题: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试以西汉以来儒学发展演变的相关史实及影响说明文中第二阶段的论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美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分别是什么时期的哪两次?带来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