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是摘自近代某历史人物自传序言:“余与陆子兴(徵祥)外长,权衡利害,折冲樽俎,虽未全部承认,终屈于日本之最后通牒。……其后巴黎和会失败,亦归咎于我;于是群起而攻,掀起五四风潮,指我为卖国贼,然而事实经过,何尝如此!徒以三人成虎,世不加察,以致恶性宣传,俨如铁案,甚矣,积非成是之可惧也”。让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 A.由于谣言作者被冤枉 |
| B.在对日交涉中作者并未卖国 |
| C.文中“最后通牒”所涉条约为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 |
| D.此书可能是曹汝霖或章宗祥所著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下列红色旅游景点最能见证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是( )
1925年3月20日,俄国革命家马林在一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在法文月刊《社会主义运动》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性质,提到他不期望资本主义式的繁荣,而希望看到‘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则材料表明孙中山( )
| A.革命策略有所调整 | B.完全接受中共的革命主张 |
| C.阶级属性发生改变 | D.认为中国的出路是社会主义 |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表明( )
| A.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
|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没有进步意义 |
| C.胡适提倡开展白话文运动 |
| D.新文化运动后期存在盲目和浅薄的问题 |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 B.关注西方科技 |
| C.坚持“中体西用” | D.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 A.汉赋和唐诗 | B.风俗画和文人画 |
| C.宋词和元曲 | D.话本和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