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船,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
材料五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
(1)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2)在材料三这种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怎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
(3)材料四中梁启超属于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二、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
是什么?(3)
(4)根据材料五,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那里?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精神?(4)
(5)从材料一到五,归纳中国向外国学习的趋势(2)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材料二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杨度《君宪救国论》1915年4月
材料三杨度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何汉文《杨度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杨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追求。
(2)以上三则材料体现的杨度的政治主张是否矛盾,并请说明理由。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51年9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在政府声明中说:“新的德意志国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对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并且有义务做出物质赔偿时,我们才算令人信服地与纳粹的罪恶历史一刀两断。”他还曾说:“赔偿是我们的责任,它虽然不能洗刷我们的罪恶感,却是和解的前提。”从战后到2002年,德国的战后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1994年,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在勃兰特“惊世一跪”的20年后,对波兰再次表示,“我请求你们宽恕德国人给你们造成的痛苦”……对于德国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历史教育,世界犹太人大会主席辛格说:“学校普遍进行纳粹大屠杀教育,正视历史,已经成为德国民族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景云《日德两国不同的二战史观论述》
材料二:二战后,日本对侵略历史“不反省、不道歉、不谢罪”(“三不主义”),而且不断制造事端,篡改历史教书、参拜靖国神社、发表歪曲历史的言论……日本每年都要在广岛举行和平大会……日本著名学者藤原彰指出:“日本人十分缺少从加害者的角度认识战争的意识。”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免除了头号战犯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释放战犯并允许其重返政坛军界执掌国家大权……在战争索赔问题上,国际地位尚低的亚洲受害国的多数国家,基本上自动放弃了对日战争索赔权。最后只有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四国接受了日本有限的赔偿……意大利政治家蒂齐亚诺•台尔察尼所著《日本人的自负与傲慢》一书中指出:“财富使日本人变得更加狂妄。”于是就有人叫嚣说:承认侵略并向亚洲国家谢罪是“自虐”行为,妨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
——摘编自王丽萍《中日两国“二战史观”的分歧论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对待法西斯罪行的态度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三不主义”态度的成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一 1946年6月出版的《再生》第118期上,发表了张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这是这一时期正式提出中间路线的较早的一篇文章。张文说:“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中间的政治制度。”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亦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说,即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要阶级斗争。”
材料二施复亮提出:“中国中间阶层的历史,是要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而且是改良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中间路线”的主张。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间路线”的主张?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七年,铸搓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25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邢”。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