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船,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
材料五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
(1)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2)在材料三这种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怎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
(3)材料四中梁启超属于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二、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
是什么?(3)
(4)根据材料五,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那里?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精神?(4)
(5)从材料一到五,归纳中国向外国学习的趋势(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得到内阁的支持。”
材料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三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1)从两国政府首脑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中,指出丘吉尔言论的依据。
(2)材料二反映了德国政体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什么影响?
(3)以英、美、德为例,分别指出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指令:令民为什五,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皋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牧为 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今日自强值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是以来,欧洲已知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不前进。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游泳根的一科。
——(美)斯塔弗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关系。
⑶材料三中的“文明”指的是什么?俄国“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而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外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这场战争…… 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五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榖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请回答:
(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主体高1.842米和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悬挂,这跟哪两个历史事件有关?
(2)分别指出图6、图7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材料三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5)在材料五中,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的用意是什么?请对上述祝词进行简要评价。并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5分)
(2)据材料三 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摘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成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哪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摘自《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6分)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