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工业化……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全球通史》)。造成德国工业化“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的根本原因是
A.各邦经济发展不平衡 | B.资源贫乏成发展瓶颈 |
C.军国主义传统的强化 | D.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 |
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
A.明清两代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社会 |
B.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局面 |
C.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 |
D.明朝以前的中国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A.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
B.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
C.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注定其“造反”会失败 |
D.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要改良而已 |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 B.实现富国强兵 |
C.引领思想启蒙 | D.建立民主政治 |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经世致用 | B.“中体西用” |
C.维新思想 | D.“兼容并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