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640年到l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 新中国从l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回答:
(1)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 (4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2)试分别概述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4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6分)
(4)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梁启超的生平大事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概述梁启超政治观念的发展变化,述评梁启超的政治生涯。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只有仿效西洋先进的技艺,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西方侵略的能力时,他们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由此而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在这一仿效过程中,他们迟早就会意识到,只有进行更为开明的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使官僚体制有效地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才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如此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这一行为逻辑决定了,只要专制体制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过程一旦开始,那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化转变的过程。所谓的开明专制化,就是专制政体的“旧瓶装新酒”,利用皇帝的权威和既定的官僚体制,作为政治杠杆来推行现代化的转型。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为什么一个旧王朝在承受西方列强的挑战之后,最早的现代化选择,是一种开明专制化运动呢?清王朝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的。
(2)如何评价晚清的开明专制化运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其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人们的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请任选法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并介绍他的主要观点(注意:介绍要准确详尽,只写名词不得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侈,恶之大也。”
【材料二】(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1)材料一中孔子和司马光分别从何方面论述节俭的问题?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实际上受到了西方文明怎样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吃饭是个大问题,搞得人们吃不饱饭是不行的。当然会有灾情,就是有灾,也要想法使他们吃饱,抗旱救灾是个好办法。把生产队搞好,自留地分配好。其余如大队企业如何办好,这些问题都要有个规定。只要按这些办法办,今年就会是个好年成。是否可以改变形势?我想,今年如果搞好,形势就能改变。积极性要提高。要有信心。机关也动手,开一点荒,搞一点水利,见缝插针。不吃食堂了,农民家里可以节省点,有啥吃啥,使农民有点家底,能够养老养小。这几年把家底搞掉了,要恢复起来,这不是开倒车,因为我们的基础还是建筑在生产队上面。把生产队搞好,又把农民的家底搞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1962年朱德《纠正“左”的偏向,恢复和发展生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文章发表的背景,并回答朱德关于解决农村问题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朱德关于经济建设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