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到意大利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
A.知识与美德 | B.人性与神性 |
C.民主与法制 | D.教会与上帝 |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
C.第三世界崛起 | D.欧洲走向联合 |
1803年2月,美国最高法院在经过复杂的辩论后,首席法官马歇尔宣布,国务卿麦迪逊扣发马伯里等人的法官委任状明显违法;但最高法院不能依据1789年国会通过的《司法法令》强令国务卿发放委任状,因为《司法法令》的有关规定本身是违反宪法的。这体现了美国()
A.国务卿实际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 |
B.司法权可以制约行政权和立法权 |
C.最高法院的权力不受国会的制约 |
D.国会通过的法律须经最高法院批准 |
马克思评价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赎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
B.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
C.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
西方学者评价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
A.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
C.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 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处理国家关系时“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苏联渐趋解体 |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
C.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 D.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