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右图中却写为“囻”,并认为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这个创意表达的思想观念是
A.人民主权 | B.三权分立 |
C.分权制衡 | D.责任内阁 |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 ……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
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不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
B.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C.“帝国主义侵略论”掩盖了中西方文明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 |
D.反帝反封建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
范文澜指出:“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以下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
A.金田起义 | B.定都天京 |
C.提出《资政新篇》 | D.天京事变 |
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 年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1 年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 年 |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 年 |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
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主人公的电影《女王》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女王的私人秘书在通知女王于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要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的用词进行了纠正“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这一情形从侧面说明()
A.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不掌实权 |
B.首相就职前需得到英王任命 |
C.英国国王对首相人选有最终决定权 |
D.《女王》情节出现历史性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