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二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与王沉俱被曹爽辟。沉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沉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
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痒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人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尽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祜寝疾,求入朝。帝以其病不宜常入,遣中书令张华问其筹策。祜曰:“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华深赞成其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识不伐如此伐:夸耀 B.祜遣送还其家其:他们的
C.虽百万之众虽:虽然 D.乃举杜预自代举:推荐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直接表现羊祜才略出众的一组是
委质事人,复何容易   ‚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
ƒ甚得江汉人心         „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

A.ƒ… B.‚ƒ†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与王沉一起被曹爽征召的时候,他已经看出跟着曹爽做事没有前途。后来王沉被免职,证明了他的判断正确。
B.文帝担任大将军时,用公车去征召来羊祜做自己的中书侍郎;武帝受禅接帝位后,又升羊祜做了中军将军,并封他为侯爵。
C.羊祜掌管荆州军事大权时,一方面安抚民众,开办教育,深得民心;一方面对吴国人实施怀柔政策,成效显著。
D.羊祜在病重后建议皇帝早些灭吴,他认为,当时正是灭吴的好时机,一旦吴国改换皇帝,灭吴的机会就可能丧失。
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部分断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余 孰 能 有 余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材料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以韩绛荐,为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得遗恩,悉以与族人。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归于官。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宜吝。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赐优告。疾且殆,犹具疏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使召医李积于兖。积老矣,乡民闻之,往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诏赠右谏议大夫。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是时,光退居于洛。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B.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若将终身焉。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D.今其子病,愿速往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下列句中分编为四组,全都不能说明司马光“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的一组是()
①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②光居洛,士之从学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③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④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
⑤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⑥拜右正言,以亲嫌未就职。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人评价说,司马光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美德发扬光大,效法贤能之人,即使不早去世,在后来的绍圣之祸中也难于幸免。
B.司马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在洛阳居住的时候,一些求学的士人在和他交谈时,都会有一些收获。
C.司马康活了四十一岁就去世了,在他重病期间,当地的老百姓听说他找医生治病,前往劝医生说:“我们受到过他父亲的大恩啊。”
D.司马光之子司马康侍奉父母非常的孝,在他父亲去世后,连续三天没有吃下东西;一切丧事都按《礼经》家法办理。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
(2)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6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且:并且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2)妻适市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3)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③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具祭器。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④,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⑤。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后被俘遇难,却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③榜:船桨④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⑤《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悲歌慷慨慷慨:情绪激昂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适:恰好
C.与榜人具祭器具:准备,置办
D.气薄林木   薄:稀薄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缅怀之情的一组是()
①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②悲歌慷慨
③憩祠旁僧舍④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⑤竹石俱碎⑥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A.①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专制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
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
C.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D.“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榜人始惊余哭,云:“值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有二心 B.又欲肆其西封肆意
C.既东封郑封赏 D.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C.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缇骑按剑而前
D.失其所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用亡郑以陪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吾其还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沛公军霸上
B.越国以鄙远 择善而从之
C.素善留侯张良则思知止以安人
D.人皆得以隶使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下列各项中,不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语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颜色不少变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然,籍何以至此大王来何操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属今为之虏矣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夫晋,何厌之有
D.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郑国在晋文公出亡时没有礼待他,并且从属于楚国。可见,秦国与郑国并没有太大的矛盾,这就为烛之武能说退秦师提供了可能。而烛之武始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终于取得了成功。
B.烛之武在说退秦师的过程中很有智慧,先指出“郑既知亡矣”,打消秦伯疑虑;接着分析利害,指出亡郑只会对晋国有利,而留下郑国则对秦国有利。这样,从利益得失的角度说服了秦伯,不仅解除了郑围,而且还使秦国派兵保护郑国。
C.烛之武指出,晋国是不守信用的。当年晋惠公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后来并没有履行诺言。并且又说“夫晋,何厌之有”,进一步指出晋国贪婪,在灭郑之后会侵损秦国的土地以扩展疆域。这样有利于瓦解秦晋的联盟。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邻之厚,君之薄也”中可知,当时晋国的实力要比秦国强。尽管如此,后来晋文公还是没有攻打秦国,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的胸怀和策略。

断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 儿 非 与 戏 耳 婴 儿 非 有 知 也 待 父 母 而 学 者 也 听 父 母 之 教 今 子 欺 之 是 教 子 欺 也 母 欺 子 子 而 不 信 其 母 非 所 以 成 教 也。”
遂烹彘也。
翻译下列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