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
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鲍叔知其贤其为政也 |
B.管仲富拟于公室乃设九宾礼于庭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
阅读《项脊轩志》语段,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启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雨泽下注(流入)先妣抚(抚摸)之甚厚 |
B.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以乎阖(关闭)门 |
C.迨(等到)诸父异爨往往(到处)而是 |
D.风移影动,姗姗(缓慢的样子)可爱室西连于中闺(内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
B.顷之,持一象笏至他日汝当用之 |
C.而庭阶寂寂呱呱而泣 |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而母立于兹 |
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
D.且何谓阁子也(宾语前置) |
最后一段文字,写到有关亡妻的几件事:“凭几学书”、“归宁述语”和“手植枇杷”,对这种写作的安排,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几件事均与“项脊轩”有关,又可表怀念亡妻之意。 |
B.本文主题在“念旧”,由物及人,亡妻几件事的补记应是顺理成章。 |
C.枇杷树在这里有象征意义,“亭亭如盖”象征了自己对亡妻排遣不开的浓浓恋情。 |
D.三个细节平实真切,尤其是最后一个细节意味深长,融入了作者绵绵不尽之思。 |
将选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3)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题目。
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其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者,可胜数哉!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君子之于人也,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况死者人之所难乎?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其初无卓然之节,而终以死人之事者,得十有五人焉,而战没者不得与也。然吾取王清、史彦超者,其有旨哉!其有旨哉!作《死事传》。
……
姚洪,本梁之小校□。自董璋为梁将,洪尝事璋,(梁亡)后事唐为指挥使。长兴中,遣洪将千人戍阆州。董璋反,遣人以书招洪,洪得璋书,辄投厕中。后璋兵攻破阆州,执洪,璋曰:“尔为健儿,我遇汝厚,奈何负我邪?”洪骂曰:“老贼!尔昔为李七郎奴,扫马粪,得一脔残炙,感恩不已。今天子用尔为节度使,何苦反邪?吾能为国家死,不能从人奴以生!”璋怒,然镬于前,令壮士十人刲其肉而食,洪至死大骂。明宗闻之泣下,录其二子,而厚恤其家。
……
沈斌,字安时,徐州下邳人也。少为军卒,事梁为拱辰都指挥使。后事唐,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历随、赵等八州刺史。晋开运元年,为祁州刺史。契丹犯塞至于榆林,过祁州,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契丹以精骑划门,斌兵多死,城中无备,虏将赵延寿留兵急攻之,延寿招斌降,斌从城上骂延寿曰:“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已而城陷,斌自尽,其家属皆没于虏。
(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胜数哉胜:尽,完 |
B.乐成其美而不求其备乐:以……为乐 |
C.其有旨哉旨:目的 |
D.其家属皆没于虏没:俘虏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① 故吾于死事之臣,有所取□
② 姚洪,本梁之小校□
③ 从魏王继岌破蜀,平康延孝,□功为虢州刺史
A.① 之 ②者 ③于 | B.① 焉 ② 也 ③ 以 |
C.① 之 ②者 ③以 | D.① 焉 ② 也 ③ 于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B.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C.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D.公父子误/计陷于腥膻忍以/犬羊之众残/贼父母之邦斌/能为国死尔/不能效公所为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开平到显德年间,五十三年之间,前后一共经历了五个朝代,在此局势动荡之时,无法要求士大夫们忠心不变。 |
B.五代期间,不少读书人虽学得仁义忠信,享受俸禄,协助治理国家,却不在乎国家的存亡,苟且偷生,不以为耻。 |
C.董璋曾经是姚洪的手下将领,后董璋降梁,想劝降驻守阆州的姚洪,姚洪不从,董璋破城抓住姚洪后将其残忍杀害。 |
D.祁州刺史沈斌率军攻打入侵的契丹军队,因误判敌情,被契丹军队围城,他大骂敌将,宁死不降,城破后自杀身亡。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姚洪和沈斌都被收录入《死事传》,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 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
② 斌以谓契丹深入晋地而归兵羸乏可击,即以州兵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人目为“小韩子”目:看作 |
B.孝孺被执下狱执:执行 |
C.成祖颔之颔:点头 |
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法:效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吴沉、揭枢荐姚广孝以孝孺为托 |
B.此庄士,当老其才诏檄皆出其手 |
C.进而蹴之,不难矣而陈瑄以战舰降燕 |
D.宜且与报书且哭且骂曰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
按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②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文学才能?请任举两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质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寿:孙寿,梁冀的妻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裁能书计裁: 通“才”,仅仅 |
B.商以让冀让:退让 |
C.融自刺不殊殊:死 |
D.讽洛阳令收考授讽:暗示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① 少为贵戚,逸游自恣② 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③ 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④ 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⑤ 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冀阴险狠毒,残暴放纵。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
B.梁冀阴险狡诈,工于心计。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
C.梁冀居功自傲,骄矜跋扈。桓帝因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而欲礼遇梁冀,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
D.梁冀贪婪成性,富甲天下。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库,因此减免了百姓一半的租税。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月夜泛舟记
吴敏树
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①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
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②。南崖下渔火数十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③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馀。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耳。”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
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④,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
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馀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
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寻山以归。明日记。
注释①君山,在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传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于此,称湘妃。②费甥、坡孙:吴敏树的外甥名费,孙子名坡。③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开”是僧人之名。“超上人”同。④ 湾碕(qí):弯曲的岸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平生以为胜期胜期:美好的愿望 |
B.偕者二僧一客偕者:同游的人 |
C.因举诵苏赋十数句举:全,一起 |
D.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旋:回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月下舟中仰视之仰观宇宙之大 |
B.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以余舟行缓,似不啻也既替余以蕙纕兮 |
D.既泊,乃命酒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
B.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
C.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
D.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做横长状/稍上/乃不见。 |
翻译上文有关句子。
⑴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
⑵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