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
材料二: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
问题: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制止进攻性力量的增长,将开始严密封锁运往古巴的一切进攻性的军事装备。从任何国家或港口驶往古巴的不论什么种类的一切船只,如果发现载有进攻性武器,将迫使他们转回。
本国的政策是把从古巴对西半球任何国家发射的任何核导弹看成是苏联对美国的进攻,需要对苏联做出充分报复性的反应。
——肯尼迪关于封锁古巴的演说(1962年10月22日)
材料二······因此,怎么可以得出您现在所做出的那种完全不正确的解释,也就是说,古巴的武器是进攻性的?古巴领土上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这一点我请您相信,而且,我们是应古巴政府的请求才把武器运往古巴的,纯粹是为了防御。可您却还在说这是进攻性武器。只要不发生入侵古巴
或袭击苏联和我们的其他邻国的事情,这些武器当然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因为它们没有攻击目标。
——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摘录)(1962年10月26日)
材料三 ······我认为,在我们同所有亚洲友邦的关系方面,现在应当十分强调一下两点:第一,我们将恪守我们的条约义务,例如我们根据东南亚条约组织对泰国的条约义务;但是,第二,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并有权逐渐由亚洲各国自己来处理,自己承担起解决的责任。
——尼克松在关岛关于亚洲政策的讲话(1969年7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这次危机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三,指出“尼克松主义(关岛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这一新外交方针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于1937年9月参加了日中战争。日本宣扬这是为“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的战争。当时,我不认为是侵略战争。
在战场上人类爱和平的使命感使我产生了疑惑,为此,我写了日记。······我含着眼泪在日记中记下了黄河大堤被炸后的悲惨情景······我在为日军侵略的牺牲品而落泪,然而,自己又是侵略中的一份子。我是忠于天皇敕谕“军人天职乃临战当敌,片刻不可忘记‘武勇’二字的盲从兵······(战后)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的罪恶无比的巨大的恶魔口袋,它将涂炭生灵······毁灭文化,使人间变成地域。······因为我错了,所以必须反省······我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过一直在与军国主义斗争。
————摘自《东史郎日记序》
材料二 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这很容易,只要你试试看,在我们下面没有地狱,我们上面只有天空。想象所有的人,都为今天而或,想象这世上没有国家,试试看,这并不难。没有杀戮和牺牲,也没有宗教,想象全人类,都生活在和平之中。想象世上没有占用,我想你可能做不到,不再贪婪,没有饥饿,四海皆兄弟。想象全人类共同分享世界,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但愿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世界就能合而为一。
——美国著名歌星约翰·列侬《给和平一次机会》(1969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史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日本宣扬的“建设王道乐土”“东洋和平”思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约翰·列侬的主要和平思想。这首歌曲创作的背景是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类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请回答:
(1)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 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被用作能源的主要是(2)与(3)。
(2)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两次工业革命有那些革命性的发明?这些发明产生了那些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山东周村的丝绸业历史悠久。伴随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周村备受国人关注。主人公陈寿亭的原形是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家周星垣。该剧全景式的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在电视剧《大染坊》中,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
(2)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通过其发展经历谈谈对你有那些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戊戌变法》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俄国如何?美国如何?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梁启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革新政策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改革进程的估计是什么?对改革之后的中国状况,材料三中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的?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对材料二中康有为的思想有何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梁维新之路不能拯救中国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