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围棋、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邸永君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选自《阅读与作文》2008年第七期,略有删改)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优于马很多,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围棋的构思设计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象棋的理念则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E.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人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结合文章内容,试分析“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含意。

结合全文内容,试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分析了围棋与象棋的不同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棱晶体,没有显著异味。目前主要用于木柴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医药、阻燃剂等生产过程中。由于国内尿素生产成本较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生产工艺技术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和出口国。
2007年3月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发生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的死亡事件。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在调查中首次发现,数个知名品牌宠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都含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否可以加入食物和饲料?此前相关部门没有进行过专门论证。在中国,三聚氰胺没有进入饲料添加剂名录,但也没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美国,FDA此前也未对该物质有特别的规定。法律的空隙让一些不法厂商有可乘之机。
评价动物饲料质量的指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其蛋白质含量。由于人们经常以氮含量来推想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不法厂商就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提高饲料的氮含量,让人误以为该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而且还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FDA通过对宠物死亡事件的调查已最终确认,造成大多数宠物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浓缩物里含有的三聚氰胺。这种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尚未完全明了,人们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如长期和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泌尿系统产生危害。当人们在担忧,人食用了曾接触过三聚氰胺的动物产品后,会不会发生次生危害时,我国部分婴幼儿直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危害问题,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
于是一家实验室以连续加有三聚氰胺的饲料喂养大鼠,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只有在长时间服用大剂量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具体说,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大鼠膀胱内形成结晶,这种结晶可以作为“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既然只有长时间大剂量服用三聚氰胺才会导致大鼠产生结石,那么三聚氰胺是不是造成那些宠物死亡的唯一原因呢?目前尚未明了。
依据以往的动物毒理学实验和当前摄入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的婴幼儿临床表现,已确认三聚氰胺造成患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危害性是存在的。经检查发现,患儿结石绝大部分累积在双侧集合系统及双侧输尿管,这与成人泌尿系统结石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三聚氰胺造成其余组织系统损害的直接凭证。在医疗方面,尚无针对三聚氰胺毒性作用的特效解毒剂,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三聚氰胺之谜,还远未解开。
6.下边是对“三聚氰胺”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是生产尿素时的副产品,常温下没有显著异味,为白色单斜棱晶体的有机化合物。
B.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将它添加到饲料和食品中,能提高饲料和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C.正是饲料添加剂中所含有的三聚氰胺,导致美国发生了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的死亡事件。
D.三聚氰胺能够在人体和动物体的泌尿系统中逐渐积累,形成结石,损害人体和动物体的健康。
7.下边是对文中末句“三聚氰胺之谜,还远未解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是否能添加到食物和饲料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和美国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论证。
B.长期大剂量食用三聚氰胺会在动物体内形成结石,但三聚氰胺是不是宠物死亡的唯一原因,目前还不太明了。
C.在对食用过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的婴幼儿进行医疗救治时,目前还没有针对三聚氰胺的特效解毒剂。
D.三聚氰胺对泌尿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系统会不会造成损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直接证据。
8.下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因其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目前被我国应用于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B.三聚氰胺最早是在2007年由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在对宠物的饲料进行化验时发现的。
C.人们食用了体内含有三聚氰胺的动物的加工品以后,会不会发生次生危害,目前尚存疑虑。
D.三聚氰胺只会在婴幼儿的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不会在成年人的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
9.下边是根据原文的信息作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婴幼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发生泌尿系统结石,可见三聚氰胺是导致婴幼儿结石的一大元凶。
B.只要注意做到不长时间大剂量地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人们就没有必要担心泌尿系统会产生结石。
C.因为法律的空隙,一些不法厂商为利益铤而走险,所以加强立法、加强监管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D.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三聚氰胺毒性的特效解毒剂,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患儿早日康复的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的制衡力量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历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和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决不亚于儒家。儒家的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缘饰”而已,所以自古到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学竭力把儒学准宗教化。它亦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演绎出一个“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的儒家“道统”。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代贤君良臣面对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利制衡的角度来理解,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的关系”内容的一项是( )

A.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B.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来就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决不亚于儒家。
D.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关于文中“儒家道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B.“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C.“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了一种制约作用。
D.“儒家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资源,而儒家不是。
B.汉代儒学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都是由人君的行动不当而引起的。
C.“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说法,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D.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听听那冷雨
(台湾)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关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c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千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吓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一句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很富有诗意。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滂滂沱沱”“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话语的私域和公域
徐贲
长期以来,在中国一直没有能够形成明确的、被公众社会普遍运用和遵守的公共说理话语(学术出版物中也许有一些例外)。这首先是因为,人们对公域和私域的话语未能予以清楚的区分。美国大学的说理写作课上一般会向学生特别强调这个区别。例如,学生在写论文时,从酝酿到成文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写作者开始是记下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观点(往往是在brainstorming时与别人“聊”出来的),称作为“笔记”(notes)。“笔记”是写给自己看的,暂时不必考虑读者是谁、读者会有什么不同看法等等。“笔记”是一种私域的写作。一旦有了初步想法,接下来就是草稿,基本上还是写给自己看的,但行文的表述或结构要比笔记完整一些,它称作为“手记”(journal),因为大部分的随手作文与“日记”是类似性质的写作。第三阶段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论理之文” (essay),它是作者写给别人看的,所以必须考虑到别人需要什么论据,可能会有什么不同意见,如何才能有效说服他们,等等。这种私域和公域话语区别的意识需要不断地培养,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在中国,话语的私域和公域区别十分模糊不清,公域话语一直受到私域话语的不当影响,而私域话语的“我与我”关系则无法顺利转化为公域话语应该具有的“我与你”关系。例如,从1960年代起,各级学校教育都号召“学雷锋”,学习的远不只是做好人好事,而且更是雷锋式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最典型的文本就是《雷锋日记》。小、中学语文教科书里充满了与《雷锋日记》相似话语的文本,教师要求学生的是一种只讲“深刻理解”,不讲“说理评估”的阅读方式(其实许多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还有“说理评估”这么回事)。
《雷锋日记》中的话是雷锋写给自己看的,是一种私域写作。雷锋说:“处处听党的话,坚决地、无条件地做党的驯服工具。”他省略的主语是“我”。无论雷锋对自己提什么要求,那都是他自己的事,“我与我”的话语是无需作公共说理的。但是,如果雷锋是对另外一个人说话,说“你”必须这样做,那就成为“我与你”的话语。这时候,他就必须给对方一些充分的理由。给予充分理由,那就是公共说理。
“学雷锋”是一种以非理性的话语机制为基础的行为模仿。它要求的是,雷锋怎么做,你也怎么做;雷锋怎么想,你也怎么想。除了“雷锋这么做”和“雷锋这么想”之外,你再不需要有其它理由,也再不能问“为什么”。长期用这样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范社会,必然会取消公共说理的作用,也必然会削弱公众的说理能力。
《雷锋日记》式的语言本身无所谓好或不好,雷锋只受过小学教育,能够写出这样的日记已经很不容易。他心地善良,对他的好人好事的动机不应该作犬儒主义的猜测。但是,把他日记语言拔高为公共说理,却是有害无益的。对《雷锋日记》很少有做“说理评估”的。例如,有人赞美雷锋语言善于“巧用比喻”、“对比套用”、“排比连用”,是青年人应该学习的语言榜样。雷锋说,“我懂得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的道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赞美者评论道:“通俗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先进人物要带领大家一道进步的深刻道理。” 雷锋只是用了一个比喻,连理都还没说,哪里来什么“深刻道理”?如果硬要把雷锋的话解释为“说理”,那么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问题,那就是,并没有谁说过“一朵花可以打扮出春天”来啊。先提出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错误想法”,然后把它驳倒,这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叫“稻草人战术”。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在中国,公共说理话语根本没有形成,因此,也无所谓被运用和遵守了。
B.人们不能清晰区分公域和私域是公共说理话语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C.美国大学生论文写作的三个阶段,本质是私域话语向公域话语转化的过程。
D.话语的私域和公域区别很模糊,公域话语一直不当影响到私域话语的。

E.私域话语体现的是“我与我”关系,而公域话语体现的“我与你”关系。
下列对《雷锋日记》的理解,不属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处处听党的话,坚决地、无条件地做党的驯服工具”是《雷锋日记》中的私域话语。
B.《雷锋日记》善于“巧用比喻”、“对比套用”、“排比连用”,是值得学习的语言榜样。
C.雷锋只受过小学教育,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就很不错。但把它视为公域话语则有害无益。
D.对《雷锋日记》相似话语的文本,教师不应该只讲“深刻理解”,而不讲“说理评估”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受 害 者 心 态
湖北襄樊女企业家停捐事件中,受捐者的不感恩和捐助者的“索谢”,以及舆论对此喋喋不休的争议和交锋,暴露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病态,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多数人都怀有一种“受害者心态”: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都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一种“受害”情绪,当下舆论的对抗、偏激、苛刻、冲突大多源于此。
受害者心态不仅存在于社会底层,不少掌握着一定资源、相对强势的阶层也有这种心态。调查显示,多数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感觉自身是仇富舆论的受害者。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这应该是受害者心态普遍化的第一个原因。有人是因为处于真实的利益受损境地而有受害心态,比如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有人因为遭遇舆论敌视而感到受害,比如富人和医生群体。第二是社会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权贵阶层,权力无坚不摧无孔不入,制度很多时候对他们形同虚设。社会存在着这种“通吃性”的超强势群体,没有人会有安全感,从民企业老总到高级白领,再风光的阶层也会感觉自己是弱者。最后源于制度的不规范。制度最大的功能在于能给人以稳定的利益预期,而我们当下的不少制度还不规范,透明性、法治化程度较低,公众难以有稳定的利益预期,不信任和猜疑之心自然横行。
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普遍的受益感才能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才能让人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使人带着一种寻求共识的平和心态讨论问题。而一个大多数人都感觉自己受损、受害的社会则完全相反。
首先,人与人之间会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不宽容,人人都是“受害者”,哪里还会有宽容和平和?自然会带着一种“他人即是地狱”的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在言语上,表现为网络空间愈演愈烈的话语暴力;在舆论上,表现为舆论空间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人人“得点小理便毫不饶人”。在这种刻薄的舆论喧哗中,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不是想着寻求共识而是想着互相伤害,结果形成莫大的舆论内耗。人人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然后是舆论失去理性,很少有是非感,更多是一种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宝马车撞人了,会首先被解读成为富不仁的富人炫富作恶;穷人即便做错了事,也会赢得同情,富裕成为一种舆论原罪——不少人不是以是非看问题,而是带着强烈的阶层对立色彩和“站队意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我们要团结起来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受害者心态弥漫,也使人习惯性地拒绝反省自身的责任,总感觉自身很无辜,然后理直气壮地要求别人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不少问题上多数人其实是不折不扣的施害者,但习惯了受害者心态后,公众常常会放弃对自身的反省,比如环境保护。许多问题缘于大多数平庸的人那些庸常的恶习——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可我们谈环境污染时,只倾向于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的责任。受害者心态使得责任与义务缺失,规范和秩序失衡,体谅和宽容也随之变得稀缺。
下列有关“受害者心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受害者心态”是人与人之 间缺乏起码的信任,互相猜疑互相防范,人变得刻薄、偏激,缺乏平常心和宽容心。
B.“受害者心态”是看待社会问题和参与社会讨论时,站在受害者立场上,带着的一种“受害”情绪。
C.“受害者心态”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它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底层,也存在于相对强势的阶层,弥漫于网络空间和新闻舆论中。
D.“受害者心态”导致大家带着一种对立情绪互相讨伐,互相伤害,结果形成随地吐痰、随手倾倒垃圾、乱砍滥伐、频用空调的庸常恶习。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受害者心态”成因的一项是

A.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失衡,使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自己“受害”。
B.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垄断着各种资源的超强势群体,使其他各阶层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弱者。
C.制度不规范,不透明,法治化程度较低,不能给公众以稳定的利益预期。
D.人们缺乏平常心,对人不宽容,都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对施害者发动攻击,冲突越来越剧烈,侵害越来越理直气壮。

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多数人感觉受益的社会才是健康和理性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看问题时更有宽容之心,才能让人有普遍的受益感。
B.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自然会带着一种对抗心态去看待他人行为,表现在言语上,争议性、交锋性话题越来越多,得理不饶人。
C.受害者心态弥漫会使人在一些问题上,习惯性地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而故意忽略自己施害者的角色,这会导致责任和义务的缺失。
D.受害者心态使舆论失去理性,失去了是非感,只是以站在受害者角度的道德优势,向那些“施害者”抗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