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马英九
叶永烈
汪诞平先生跟随马英九多年,他谈起他眼中的马英九,许多生动的细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汪诞平先生拿起上衣口袋里插着的一支金笔对我说,这几天要搬家了,我从办公桌的抽屉里偶然见到这支金笔,赶紧收起来,做个纪念。过去,李登辉、连战当主席的时候,核心圈里的人都用这种公家发的高级金笔。马英九当主席之后,他开会做记录都用圆珠笔,党的干部们见了,也都改用圆珠笔。金笔在国民党高层里也就“绝迹”了。
汪诞平先生由此说起跟随马英九出差的经历。过去,在李登辉时代,出差总是住五星级饭店,而且总是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他如今跟随马英九出差,住的旅馆往往连一颗星都没有,而且总是两个人住一间。
至于出差吃饭,基本上是吃便当(即快餐)。马英九很忙,有时候中午,跟客人一起“共进便当”,同时与客人研究工作问题。
马英九下乡,穿来穿去是那条牛仔裤。
在马英九家里,好些家具、电器简直可以进历史博物馆了。
汪诞平先生说,有的时候,我看到他那么忙,又吃得那么简单,都感到心疼。
我请汪诞平先生分析马英九、萧万长与谢长廷、苏贞昌的不同。他指出,马英九、萧万长是受国民党长期栽培的政治精英,在国民党政府行政系统工作多年,是经过严格考验、循序渐进的行政干部,对个人操守都很注意。谢长廷、苏贞昌则显然不同,他们跟陈水扁一样都是律师出身,是从当年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美丽岛事件”的律师辩护团里脱颖而出。他们的口才不错,善于操纵选举,但行政经验、管理经验不如马英九、萧万长。其实,马英九、萧万长与谢长廷、苏贞昌的不同,也反映了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不同。
汪诞平先生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陈水扁上任之初,在民进党里挑不出懂得管理经济的人才,只得请国民党籍的萧万长出任扁“政府”的“经济部长”。有一次,汪诞平随萧万长到高雄考察一个项目,汪诞平问萧万长,你如今与民进党人共事,有何感觉?萧万长回答说,民进党干部决定项目的时候是先说后算,先决定再评估,而国民党干部是先算后说,先评估后决定。
汪诞评先生话锋一转,说起了双方选举手法的不同:谢长廷、苏贞昌往往竞选口号很响亮,很诱人,但实现率往往很低。反正不论支票能否兑现,开出去再说;马英九、萧万长则很务实,能够达到多少说多少,也许口号不及民进党响亮,但是说话算数,说一句是一句,都能够在当选之后兑现。比如,谢长廷说,如果他当选,要实现“零失业率”,这话很好听,能不能做到只有天知道;马英九则说,如果他当选,要“把失业率降到百分之三”,这话没有要实现“零失业率”那么好听,那么响亮,但是很务实,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汪诞平先生指出,国民党和民进党的基本群众也不相同。民进党的基本群众是“三低”,即低学历、低所得、低地位,大都集中在台湾南部,以“本省人”为多。所以民进党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国民党的支持者以台湾北部为多,相对而言,国民党的基本群众以知识分子为多。
马英九意识到争取台湾南部基本群众的重要性。他不断到台湾中南部去,下乡长住,夜住民宅,很得民心。汪诞平先生说了一个最近发生的故事:有一次,马英九来到台南农村,住在民宅。在这家农户,公公是深绿的(民进党的支持者),不欢迎马英九,但是除公公外全家都欢迎马英九。晚上,马英九与大家聊天,一直聊到深夜12时。有人提议与马英九合影。这时,媳妇想到公公,觉得应该请公公也来合影。媳妇上了楼,非常惊讶,因为公公早就穿好西装、系好领带,在那里等候了!
汪诞平先生说,候选人马英九个人很有魅力,受到广大台湾老百姓的拥护。那位台南公公态度的转变,就是很典型的事例。
(选自《名流沧桑》,有删节)
【注】汪诞平,国民党资深的高层干部,长期担任马英九高级幕僚,时任马英九、萧万长竞选总部办公室主任。
文章最后说“候选人马英九个人很有魅力,受到广大台湾老百姓的拥护”, 请结合全文,概要说说马英九的个人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之外,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写马英九?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5分)
本文在选材上大量选用汪诞平的叙述与评价,且大多是关于马英九的生活“细节”,你觉得作者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现代文大阅读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这就是鸿沟。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一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说:“彼可取而代之!”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最终自刎乌江。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多少年后,一个忧惋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项羽太要了名声和体面,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惋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17.文章在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得失的思考、评说中,选取了刘、项之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场景。作者回放历史,把鸿沟定格在最浓墨重彩之处,从写法的角度,分析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
18.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19.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20.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不容忽视的热污染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曙升高10℃。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国辐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雨云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计算,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日趋严重。然而,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重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序,这表明人们并未对热污染有足够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热污染。、下列对于“热污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污染”是一种主要污染大气和水体的环境污染。 |
B.“热污染”是热量来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热。愈是工业发达的国家,“热污染”愈严重。 |
C.地面水温升高是废热对水体污染的直接表现。 |
D.“热污染”是由于对能源的利用缺乏先进的技术造成的。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第二段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水生生物代谢加快,这样造成水生生物缺氧而直接受损。 |
B.“热污染”能够引起疾病流行,目前唯一可以证实的事例是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 |
C.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 |
D.河水水温上升给所有的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大量繁殖,引起民疾病流行。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第三段意思的一项是()
A.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消耗的能量,最终只能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天空。 |
B.由于地表对太阳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使空气流动减弱从而阻碍了云雨的形成。 |
C.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已经使原本炎热的城市,变得更加炎热,造成这种状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中。 |
D.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现状,一个世纪后,城市的温度变化要比农村更为明显。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解决“热污染”的最佳途径是()
A.人们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以快速提高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
B.一定要控制人口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以降低生活中的废热排放。 |
C.对“热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最合理、最有效地进行能源进行。 |
D.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热污染”控制标准,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
大气污染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和持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大气层中,如果出现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
B.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没有达到有害程度,还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还不能称作大气污染。 |
C.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如火山爆发可以说是自然因素。 |
D.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会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而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变差。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气污染物中引起公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而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 |
B.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
C.只有含杂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 |
D.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就会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产生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的痕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但因为有的痕迹量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痕量气体不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 |
B.如果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不被破坏,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不被吸收,地球的气温就不会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
C.要是没有臭氧层挡住太阳的紫外线的话,太阳的紫外线将会普照大地,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因紫外线照射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
D.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使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还有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也对臭氧层的变化有影响。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和迅速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杜绝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大气污染就不会出现。 |
B.如果人类自觉地控制减少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排污量,那么人为污染大气的程度将会减小,引起公害的程度也就因此减小。 |
C.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 |
D.南极臭氧实验表明的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的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必将会引起科学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
从一个微笑开始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限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开头说“又是一年春柳绿”,将人们惯用的“春草”改成了“春柳”,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群体的微笑……心灵的净化剂”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从语言表达和表述对象的排列这两个方面来概括说明。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该如何理解?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强调微笑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是医治人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是战胜虚伪冷漠的锐利武器。号召人们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人生。 |
B.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超越悲欢”,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微笑具有给人以深层享受的超越悲欢的重要价值。 |
C.最后一段“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与第一段“又是一年春柳绿”相呼应,因为依依柳枝恰似人在微笑,春柳与微笑在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上有相似之处。 |
D.这篇文章与《歌声与微笑》中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有差异曲同工之妙。 |
E.本文就语言表达而言很具创造力,文中大量运用同韵字,使人读来琅琅上口;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有人认为,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改善机体免疫力以防止辐射对机体的损害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的。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专业人员认为太过于乐观。
当我们的细胞把氧气和食物转化成化学能量时,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损害DNA和细胞膜,这种伤害可导致衰老。当然,很多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而在这种理论的鼓噪下,乐开了怀的是一些厂家和商人。君不见眼下消费者的钞票正在大把大把地流入生产维生素和抗衰老补充剂厂商的腰包。
事情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绝不可能消除体内所有的自由基。而且,如果能消除所有的自由基,事情又向另外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此外,在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身体内在的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也许进化得天衣无缝,所以基本上难以接受改进。例如,催化清除剂EUK—8和EUK—134可能帮助短命的线虫增强脆弱的免疫力,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毫无用处。这些催化清除剂对果蝇的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
也有事实表明,促进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对提高寿命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对生物体的免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有两种酶,它们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实验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因此它们的寿命比一般果蝇要延长约10%。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尽管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
不过,如果对人进行同样的基因工程改造,使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生增多,那么对于人来说并非幸福,而只是一种灾难。这种过多的酶不仅不能促使人长寿,而且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所以,改善免疫力和摄取维生素也并非是科学对我们延年益寿的有效承诺。.下面对“自由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伤害DNA和细胞膜,从而导致人的衰老。 |
B.阻止自由基的产生的唯一方法,是补充带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的生物。 |
C.人体的自由基,并非清除得越多越好。 |
D.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 |
.“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对此句中的“理论”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A.文字上有其合理的因素,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实践上行不通。 |
B.是一种研究领域的假设和推理,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 |
C.言之有理、自成体系、指导实践的真理。 |
D.依据科学研究衍生的某种设想,实践难以证明。 |
.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 |
B.在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的身体内在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进化得天衣无缝。 |
C.对人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而增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并不能使人长寿。 |
D.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会延缓衰老。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
B.实践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使生命延长的两种酶,这给人类寿命的延长以有益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 |
C.眼下,科学仍然不能弄清限制食物摄人对我们究竟是增寿还是减寿。 |
D.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体内有长寿基因存在,所以,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没有 |
多大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