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一一管子《管仲》·牧民》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闻名全国的河北省遵化县西铺的“穷棒子"社(即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赞扬的王国藩合作社),以“三条驴腿"的家当发展生产。“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但苦干了二十多年,到1979年,全社的人均年收入不过145元;还是没有摆脱一个穷字。根本原因就是“只懂抓阶级斗争,认‘以粮为纲,一个理”。而今西铺村已从单一的种粮模式中走了出来,山坡有果园,村里有工厂,电线厂、蜡烛厂、编织厂、织布厂和运输队,还有畜牧、屠宰、开矿、水泥、木器、饮食等各种专业户,多种方式和多种经营,西铺逐渐富裕起来。人均年收入1987年已近千元。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243页
材料三 195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陷入衰退期。1961年日本池田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要解决五大课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促进外资和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和振兴料学;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安定。具体目标是“从1960年度到目标年度l970年的大约l0年期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人均工资增长近一倍。到1970年“倍增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个人工资自1961年以后都是逐年按lO%的比率增长,至60年代末期增长比率已高达15%,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到l970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6.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一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
(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践的事例。(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铺村人均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概括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产生的作用。
(4)材料四反映了苏联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主要原因。(11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焉用杀?子欲善为而民善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自《论语》
材料二鲁迅对孔子及儒学的评论
评论 |
出典 |
|
评孔子 |
“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 |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 |
《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
|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
评儒学 |
(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 |
《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儒学)“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
《坟·春末闲谈》 |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核心内容?
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孔子与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难道我还害怕什么灾祸吗?我担心的是祖国遭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2:爱国诗人屈原
为了纪念世界各国对人类文化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世界和平理事会从1952年开始,每年都推出几位文化巨人作为世界名人加以纪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何塞·马蒂、哥白尼、拉伯雷列入当年的纪念名单。“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说法由此得来。
请回答:
(1)材料1所选诗句主要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怀?
(2)许多人都喜欢用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来激励自己?这又表达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3)我国有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你认为以这些方式纪念屈原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2: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更有一些词人直接为歌女写词,在歌楼榭中传唱。
材料3: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请回答:
(1)除材料中所述外,著名词人任举两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
(3)宋词主要分为哪两大派别?试比较两派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
现实主义摈弃浪漫主义的主观想象和抒情性,通过对社会作如实细致的描绘,揭露社会的黑暗、倡导社会改良。
材料二 下图为俄国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作品——《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 作为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早在古希腊文学中就已经存在,即使是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现实主义的繁荣作了准备,它是现实的创造,也是历史的继承。
——以上材料选自《外国文学史》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现实主义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这一流派的特点。(2分)
举出两位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2分)
材料二中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什么?(2分)
据材料三,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现实主义流派在古希腊就已形成?为什么?(2分)
综合材料一、材料三,你可以得出哪些认识?(1分)
分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壮者以眼日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三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首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者所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根据材料一并思考回答,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2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5分)
结合材料二、三,比较孙中山与胡锦涛在民生问题上有何相同的看法。(3分)
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