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里中社(社:祭社神),平为宰(宰:主持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独:怎么)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嫉:憎恶,恼恨 |
B.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让:责备 |
C.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谢:感谢 |
D.勃功不如臣平如:比得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陈孺子之为宰杳不知其所之也 |
B.君居其位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
C.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D.朝而问右丞相勃曰耳得之而为声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陈平处事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陈平伪听之 ②陈平欲让勃尊位
③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④宰相者……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⑤君独不素教我对 ⑥绛侯谢病请免相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初年,大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
C.周勃责备陈平平素怎么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既在相位,理应![]() |
D.周勃自愧不如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凭借实力夺回了本属于他的丞相职位。 |
用“/ ”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陈 平 笑 曰 君 居 其 位 不 知 其 任 邪 且 陛 下 即 问 长 安 中 盗 贼 数 君 欲 强 对 邪 于 是 绛 侯 自 知 其 能 不 如 平 远 矣
翻译
(1)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2)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③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jué):因不满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之以徇徇:示众 |
B.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坐:因为 |
C.时用省阅省:反省 |
D.恤其家备至恤:救济 |
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收陶、奭抵罪因人之力而敝之 |
B.苏舜钦等以群饮逐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何以示天下何可胜道也哉 |
D.始服其长者失其所与,不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来让贤。 |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来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
(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
译文:
②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安 徽 巡 抚 赵 公 国 麟 闻 其 名 招 之 试 才 之 以 博 学 鸿 词 荐 竟 不 赴 廷 试 亦自 此 不 应 乡 举 而 家 益 以 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拜监察御史,用故事监吏部选。有履历当升者,吏故抑之,问故,吏曰:“有过。”克敬曰:“法,笞四十七以上不升,今不至是。”吏曰:“责轻罪重。”曰:“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卒升之。治书侍御史张伯高曰:“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1,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2,拗蕃3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诛求:强制征收。②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③拗蕃:违背货运规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檄:下文通告 |
B.拗蕃者例籍其货籍:登记没收 |
C.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夺:强夺,夺取 |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信:的确 |
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之“仁”的一组是()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②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③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④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吴人身陷日本,后随日本商人归国,王克敬认为他感怀国家恩德而归国,不会有什么祸端发生,于是欣然接纳了他。 |
B.王克敬任绍兴路总管时,当地商人对行省的管理措施有异议,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王克敬替他们向朝廷申诉,受到了商人的感激。 |
C.王克敬任两浙盐运司使时,有海漕舟没能按时到直沽,王克敬认为,能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已属难得,后至之罪,情有可原。 |
D.王克敬认为,松江大姓每年给朝廷献米万石是为了求取名爵享受荣耀,现在身死家破,就不应该再让其他人受此牵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
②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
③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到 |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 怜惜 |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达:显贵 |
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谨拜表以闻 | B.臣以供养无主 |
C.但以刘日薄西山 |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对有关内容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
B.本文写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以史为鉴,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指:意图 |
B.请者必当其人当:充当 |
C.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但:只是 |
D.人之患在好为人序患:缺点 、毛病 |
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襟三江而带五湖 |
B.求序于皇甫谧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C.其于是书也有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D.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妄加褒贬。 |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
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王鼎字鼎臣,以进士第,累迁太常博士。时天子患吏治多弛,监司不举职,而范仲淹等方执政,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以鼎提点江东刑狱。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擿发吏,至微隐罪无所贷。于是所部官吏怨之,目为“三虎”。仁宗闻之,不说,后傅惟几奉使江东,戒以毋效“三虎”为也。仲淹等罢,鼎与纮、绰皆为人所言,时鼎提点两浙刑狱,降知深州。
明年,河北大饥,人相食,鼎经营赈救,颇尽力。徙建州,其俗生子多不举,鼎为条教禁止。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监司数以为言,鼎弗为变。徙提点河北刑狱,治奸赃益急,所劾举,不避贵势。召为开封府判官,改盐铁判官,累迁司封员外郎、淮南两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内侍杨永德奏请沿汴置铺挽漕舟,岁可省卒六万,鼎议以为不可。永德横猾,执政重违其奏,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发八难,永德不能复。鼎因疏言:“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于是永德言不用。
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因奏计京师,持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凡调发纲吏,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逸均,吏不能为重轻。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尽盗官米为奸。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也。
鼎性廉不欺,尝任其子,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父死,分诸子以财,鼎悉推与其弟。尝知临邛县,转运使选摄新繁,新繁多职田,斗粟不以自入。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所至不扰,唯市饮食日用物,增直以偿。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而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人欲增年以图速仕,鼎不可仕:做官 |
B.前使者多渔市南物市:市场 |
C.时盗贩茶盐者众,一切杖遣之遣:发配 |
D.择诸路使者令按举不法按:追究,查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令三司判官一员将永德就鼎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B.仁宗闻之,不说恨晨光之熹微 |
C.教育孤侄甚至,而自奉养俭约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
D.父死,分诸子以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永德横暴狡猾,执政难于违背他的奏请,就让三司判官中的一个人带永德和王鼎辩论,王鼎连发八问,杨永德回答不出。
B黄河以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救济灾民。调为建州知州,那里的风俗是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定条例教育州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C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要他像王鼎等人那样检举不法,坚持原则,刚正不阿。
D王鼎担任临邛县知县时,在新繁办公,新繁有很多官田,但王鼎一斗粟也不拿回家。他奉命出使契丹,得到一千匹缣,就把他分给了族人。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事继母孝教育孤侄甚至而自奉养俭约当官明敏强直不可挠所荐士多知名有终身不识者。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一无所市,独悉意精吏事,事无大小,必出于己。
(2)陛下幸察用臣,不宜过听小人,妄有所改,以误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