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1912—1922年《民国初年纺织业发展情况表》,从中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得到了发展 |
B.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
C.陈启源(沅)在这一时期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 |
D.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促进其发展 |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
A.自然法 | B.万民法 |
C.公民法 | D.十二铜表法 |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建国之初(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的罗马( )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
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A.保护私有财产 | B.最早的成文法 |
C.注重形式规则 | D.保护贵族利益 |
罗马法在程序法律方面确立了很多基本原则,如: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判决应当与请求相对应等。确立这些原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 B.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
C.防止法官以权谋私 | D.确保被告不受冤屈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