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成对应关系的是
| A.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一边倒”方针 |
|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政策 |
| C.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 |
| D.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
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 A.棉花种植与纺织日益扩大 |
| B.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
|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
| D.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繁荣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
点是
| A.分散性 | B.自给自足 | C.相对稳定性 | D.精耕细作 |
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及田主姓名,
编制图册,史称“鱼鳞图册”。明朝政府编制“鱼鳞图册”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限制土地兼并 | B.便于分配土地 |
| C.便于征收赋税 | D.便于奖励垦荒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
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
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
|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