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
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20年8月,上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这表明当时()
|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 B.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
|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
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 A.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 | B.加快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
|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 D.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 B.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 C.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 D.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
1920 年,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材料表明梁启超的态度是 ( )
| A.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 |
| C.阻止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 | D.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 图存 |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 C.宣传中体西用 | D.维护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