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二 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
——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
请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经济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
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结合唐中期以来的史实,分析宋太祖产生这种忧患意识的社会原因,并说明他是如何消除内患的?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承嗣(田承嗣,唐节度使)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甲兵;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十年间,其众十万。乃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户籍记录)不稽于天府(中央政权),赋税不入于朝廷。
——《旧唐书》卷141
材料2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接受教训)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山泽之利,悉入县官(中央政府),以资禀赐(开支);将帅之臣,入奉朝请,以备指踪(调动、驱使);犷捍之民,收隶户籍(军籍),以给守卫。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措于其间。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无犬吠之惊。
——《文献通考》卷152
材料3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回答:
(1)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藩镇割据赖以维持的基本条件。
(2)结合有关材料说明宋初统治者为消除藩镇割据的条件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如何?
(3)你如何看待北宋初年的措施?如何评论朱熹的看法?
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国家却积贫积弱,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认识。
宋初统治者面临哪些社会矛盾?宋代“富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教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应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1)结合你的理解,简析1937年1月“红星照耀西方”的原因。
材料二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2)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
材料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
材料四“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哪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