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
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 A.秦丞相府 | B.唐尚书省 |
| C.元中书省 | D.清军机处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
| B.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
|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
| D.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 B.中央集权 |
| C.监察权力 | D.对农民的控制 |
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
|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
| 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
| C.这—做法使军政大权进—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
|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 A.唐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