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信息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②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④公元3世纪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⑤公元4世纪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⑥公元5~6世纪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2015年江苏卷历史21)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欧洲,曾经的世界中心,今天仍是影响世界的主要经济政治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欧洲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当时欧洲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其自身的客观需要,还是外部的强大压力都要求欧洲走上联合之路。在这特殊机缘里,欧洲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精英人物的努力紧密结合,最终促使欧洲一体化在战后迅速起步并不断发展。“几百年来把欧洲组织起来的愿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实现了”。
——摘自雷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文化渊源》
(1)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13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跌宕起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商、日商纱厂资本分配及变化表(单位:国币万元)
——丁昶贤《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工业设备、资本、产值的统计和估量》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商、日商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二 1919~1933年美国农业经济各项指数表

——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9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4分)
材料三所谓国家干预经济,一般说来,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国家权力,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趋向,施以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及影响。其表现方式可有多种类型,可以采取经济的手段,也可以采取行政的手段,甚至外交、军事等政治方面的措施以达到事先预定的目的。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在20世纪30年代“干预经济”的结局。(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