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B.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我国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丰富原料
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约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余万磅,几年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 010包,1847年增至22 000多包,1852年达32 000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中国生产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并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
B.中国经济脱离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受到削弱
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中国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贸组织。2003年11月,世贸组织总干事接受采访时说:“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加入世贸,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B.中国加入世贸,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C.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的机遇

为了解决下图所示经济贸易中出现的问题,下列选项中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接受受害国申诉请求的是(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有学者认为:“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②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④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