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 |
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 |
C.地方权力愈来愈小,中央权力愈来愈大 |
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 |
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开篇中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伤的冬日。那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历史根源是
A.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但环境污染严重 |
B.启蒙运动开始兴起,但社会道德失序 |
C.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统治尚未稳固 |
D.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激化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宰相无权,则天下无纲,天下无纲而不乱者,未之或有。”因此他希望君主能“虚静以统天下”。下列思想与王夫之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A.老子无为而治思想 | B.韩非中央集权思想 |
C.孟子民贵君轻思想 | D.孔子仁者爱人思想 |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 | 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
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 | 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
以下关于图所示时期地方管理情况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因“强干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
B.民族对峙致使对地方控制松弛 |
C.幅员辽阔,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
D.体制创新,适应疆域扩大需要 |
中国古代常以左右来区分人或事物的远近尊卑。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到了元代,不但以右官居上,更是发展到连科考取士也分左右榜,蒙古人列入右榜,汉人则在左榜。而到了明朝,又回复了尚左的传统。据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左右观的变化带有时代特征 | B.左右观与其民族文化相关 |
C.左右观的变化体现社会进步 | D.左右观是等级社会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