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 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作者几经逃难,避乱岳州,借居于郡守后圃的君子亭,自称“园公”。
(1)本诗第二句中的“怯”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2)三、四句写出了海棠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登高望远,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许多像辛弃疾这样的仁人志士登临的应有之情。这首词也是以此作为触发点的千古抒情名作。
B.词的上阕歌颂了两个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然而时过境迁,英雄的功绩也因光阴的流逝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现了辛弃疾复国无望的消极、颓废之情。
C.用典是辛词的最大特点,也常被人诟为“掉书袋”。但这首词将历史和现实、古人和自己,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典故岁多,却并不见生硬堆砌的痕迹。
D.词中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对英雄业绩的强烈向往,而对统治者的妥协投降、轻率出兵,又表现出深切的忧虑和愤慨,在艺术风格上显得豪放悲壮,沉郁苍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桂州腊夜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1]。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注2],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赊:长、远。 漏:古时滴水计时的工具。
有人认为诗歌颔联中,有一字表意极佳,请选出并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的颈联写景角度有什么变化,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荔枝香近【宋】周邦彦
照水残红零乱,风唤去。尽日恻恻轻寒,帘底吹香雾。黄昏客枕无憀,细响当窗雨。看两两相依燕新乳
楼下水,渐绿遍行舟浦。暮往朝来,心随片帆轻举。何日迎门,小槛朱笼报鹦鹉。共剪西窗蜜炬
[注]①无憀:“无聊”的意思。②燕新乳:燕子刚刚孵出雏燕。③报鹦鹉:暗含鸟雀恋巢之意。④唐代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感情?
词的下阕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唐)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诗中用哪些意象来表现诗人是“暮” 过山村的?
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结合诗的最后两联,分析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变化?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宋代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
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
诗人“杖藜徙倚至黄昏”的原因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