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完成下列各题。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
B.近些年来,乙国老龄化人口比例小于甲国 |
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过渡期” |
D.乙国代表了部分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 |
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
B.乙国城市化进程减慢 |
C.甲国的就业压力增大 |
D.乙国的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严重 |
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井水不犯河水
③(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
④“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西归”靠的是水汽输送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2009年我国旱涝灾害频发。往年易受洪涝影响的省区如黑龙江、吉林、广西、湖南等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旱情,一些地区因旱灾临时饮水困难。与此同时,淮河流域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西南、西北等地发生了山洪灾害。据此完成20~22题。在我国,干旱与洪涝常相伴而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季风活动 | B.地面状况 | C.太阳辐射 | D.海陆位置 |
若发生的旱涝程度大致相同,对下列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 B.东北平原 | C.黄土高原 | D.云贵高原 |
能快速有效地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的措施是 ( )
A.建设水利工程 | B.营造海防林 |
C.改进耕作制度 | D.改进灌溉方法 |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7~19题。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湿—干冷—温湿交替变化 |
B.干冷—暖湿—干冷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是()
A.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
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
C.黄赤交角的变化 |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D.海平面下降 |
读兰州市略图,回答15~16题。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造成这种城市布局特点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分布状况 | B.政治经济的发展 |
C.交通运输的需要 | D.地形和河流分布 |
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要干道走向可能是( )
A.东西走向 |
B.南北走向 |
C.东北—西南走向 |
D.放射状 |
在以下不同的地形单元区中,修建同样技术标准的铁路,铁路线路的弯曲程度和相应总长度最大的是()
A.内蒙古高原 | B.山东丘陵 | C.四川盆地 | D.华北平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