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论语阅读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期可已矣               食旨不甘           
(2)孔子的“恕道”指的是什么?
(3)孔子的“恕道”与他对冉求、宰我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3.3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由也兼人            
(2)从以上三章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一个人?
(3)在第二、三章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一种原则,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注】蠲,juān免除。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除知南康军免职
B.为《学规》俾守之使
C.按行境内巡查
D.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告老还乡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 (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愚:愚蠢
C.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不一定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不拘于时2龟玉毁于椟中 B.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D.1惑而不从师2尊贤而重士

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
B.第一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做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句话说明教师没有阶级区别,没有年龄界限。
D.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地位贵贱、年龄大小、闻到先后等方面全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注】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偾军:溃败的军队。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 猝遇贼数千,云 太祖 翼:保护
C. 镇江、丹阳、丹徒、金坛 徇:掠取
D. 贼非吾主敌,盍 降 趣:归顺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⑥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 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 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服后,妻子没水而死。
D. 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辛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2)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①,曰‘阃②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③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注: ①毂: gǔ 泛指车 ②阃: kǔn 门槛,这里代指朝廷③彀gòu骑:骑兵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召唐让曰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霸:称霸
C.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 D.文吏以法绳之绳:捆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冯唐以孝著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① 乃复问唐曰② 今其知乃反不能及
C.① 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 委任而责成功② 蟹六跪而二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太祖见而器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为高氏所诛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C.上降玺书褒美之则苗浡然兴之矣
D.以叔略有巧思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