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①斥责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 ④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A.①④ B.①② C ②③④ D.①②④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变 |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
学者M•卡瑞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其条款适用于罗马各个历史时期 | 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C.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 | D.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
苏格拉底曾用一个比方来说明他的政治主张,“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该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在这里凸显其政治思想是
A.反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 | B.主张男女平等 |
C.批评雅典公民滥用民主 | D.提倡“精英治国” |
据《旧唐书•文苑传•元万顷》载:唐高宗、武后时期,弘文馆直学士刘讳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又密令参与机要,以分宰相之权。因常于皇宫北门侯进止,时称“北门学士”。历史上与其身份、地位最为接近的是
A.中朝官员 | B.参知政事 | C.内阁官员 | D.军机大臣 |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了他们的饭碗。”这个时代
A.依然实行分封制 | B.摒弃了诸子百家思想 |
C.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沿用 | D.门阀士族遭到严重打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