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主张统治者应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观点是
| A.“……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 C.“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
|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
|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
|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
|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 …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 …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 …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
|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 A.开始设立官员监察制度 | B.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
| C.逐渐干预地方的行政权 |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