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戏曲与社会经济生活
戏曲在宋代的形成,是和它作为一种表演艺术进入商品化的市场密切相关的。而在这之前,它尚未进入商品化的市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大约在人类产生不久,原始的表演艺术就产生了。现有的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已无可争辩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例如,和戏曲表演密切有关的音乐和舞蹈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初期就开始了。这种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是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人,他们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与商品化和经济生活完全无关。另外,在原始社会中还有一种乐舞是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参与者一般是氏族中有较高地位的人员。这类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其时,在氏族内部还没有商品的流通。自然和商品经济也谈不上挂钩。
人类进入有阶级的社会以后,这种原始的乐舞也开始出现变化。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如迎神、赛会时,乡民们常要进行祭神等活动,同时还表演一些舞蹈等。这类表演不为统治者重视,在史籍中的具体记载不多。但有一点则可肯定,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依然是自娱自乐为主,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以经济活动为主。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这在史书上记载很多。古代中国崇尚礼乐,每当有重大活动,例如祭祀、燕飨、乡射等,都离不开乐舞的表演。为此,统治者还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的培养和演出活动。这些人一般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以后虽有不少奴隶和平民子弟进入演艺队伍,但他们吃的是皇粮,而非卖艺人,因此和商品经济也无多大关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虽然演艺活动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基本上仍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没有太多的关系。以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而言,虽说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然而它的演出仍然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从其内容来说,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与社会的经济生活关系不大。至于宫廷内的演出,是唐代表演艺术的主要方式。统治者在朝廷中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并从全国各地挑选大量艺术人才进入“教坊”,以满足他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艺人的演出在宫廷进行,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与广大的民众没有关系,也和社会的经济活动无关。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戏曲等演艺活动的发展离不开较为宽松和安定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而宋王朝在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进程中,加强思想和文化统治,尤其是在它与辽、金的连年征战中损兵折将后,更实行崇文轻武的治国方略。自北宋中期以后,“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一派歌舞升平,戏曲在这样的氛围中正式形成了。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社会经济也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更呈现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广大农民在土地的买卖中,获得了掌握劳动果实的较多自主权,这直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这种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为戏曲的兴起提供了最好的机遇。
下列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演艺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

A.原始乐舞大多是人们在劳动或生存之余的自娱自乐,参加者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观赏者。
B.宋代以前的民间演艺,民众系自愿参加,而且都是本乡本土者,以自娱自乐为主。
C.民间出现的歌舞戏《踏谣娘》已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表演时也有角色的分工,形式上歌、舞结合,有表、唱和音乐的伴奏,已初具戏曲的雏型。
D.唐代表演艺术演出是民众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抒发人们心中郁积的情绪。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

A.表演艺术的萌生,在中国是很早的。原始的表演艺术就发生在人类产生不久。
B.原始社会专为祭祀和巫术活动服务的乐舞,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性很强。
C.统治者在朝廷中专门设立乐官和乐师等职,专事乐舞演艺人员都是士大夫子弟,出身高贵,没有生活之忧。
D.迎神、赛会时,乡民们举行祭神活动还表演的一些舞蹈等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而不是经济活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只要社会稳定,有了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就能产生戏曲。
B.在宋以前的阶级社会里,主要有两类表演艺术,一种是属于民间的演艺,另一种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它们和商品经济并无多大关系。
C.唐代表演艺术主要在宫廷内演出,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脱离了社会的经济活动。这就是中国古代戏曲在唐代尚未形成的原因。
D.宋以后的戏曲因为需要和商品化的市场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会再有专门为统治者服务的演艺活动了。
科目 语文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 ,可以吗?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贵族家的狗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告官。
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B.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C.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译: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善于借鉴万物。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译:汇合的水流弯弯曲曲向南流去,叫做愚沟。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臣服,就要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和德化来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山石铿锵作响的声音,到处都是。
D.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译: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B.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译: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它,所以叫它染溪。
C.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
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B.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学习。
C.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译: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东面的河流流入潇水。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之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他们的后代之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