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夜半来客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股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曲扭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2010年第12期《中外微型小说》)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B.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C.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D.这篇小说情节的发展环环相连,发展迅速,虽然短小,但堪称精悍,可与许多需要读几小时或几天的侦探故事或惊险小说相媲美。

这篇小说,至少有三处令读者感到意外,请写出来。
文中画横线的“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一句,与下面的哪个情节相呼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巧妙的烘托映衬,是这篇小说的特色之一,请你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说说这方面的特色。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看电影
王 往
电影是一束光。
在乡村的夜晚,这束带着奇迹的光让黑暗生动起来,让贫穷富有起来,让寂寞欢腾起来。
有电影的夜晚,孩子们吃饭是潦草的。最怕的是发电机突然响起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丢下碗筷,搬个凳子就跑了,嘴角上粘着的饭粒,鼻子上的粘着玉米渣都顾不上擦一下。
银幕前的人越来越多了,放映员和村干部打着饱嗝出来了,电影开始放映了!
是的,电影是一束光。当它投射到银幕上时,世界也就投射到了银幕上。
人们从电影上知道了村庄之外的另一些村庄,国家之外的另一些国家。在另一些村庄里,人们劳作之余可以喝咖啡而不是喝水,在另一些国家人们庆贺胜利时就在大街上接吻。当然,人们也知道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生活得更差的地方,有些地方还有奴隶,有些地方战火不断。
人们全神贯注于银幕,忘了白天曾经和邻居为了一只鸡而大吵大骂,忘了家里的粮食可能支不到明天晚上。电影,将人们带到了一个梦里。
孩子们更专注于对情节的猜测。看到头戴贝蕾帽、手夹香烟的女人,他们就嚷起来:“特务!”果然那个女人很快化装成了特务;紧张的音乐响起,树木一动不动,他们立刻断定“鬼子来了!”果然,随着几把刺刀闪现,日本兵猫着腰走向了八路军躲藏的柴垛……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叫小柿子的好奇心最重,他总想弄明白电影是怎么做成的。看一会儿电影,他就扭头朝放映机看去,他不明白那束光和胶片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束光就能带来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让他欢笑,让他流泪,让他对村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晚上,电影散了,小柿子没有回家,和几个小伙伴模仿着电影里的故事,玩打土匪的游戏。他拿着木头枪,走进树丛,搜查“土匪”。没走几步,就看到两个抱着接吻的人,男的是村里的欧亚,女的是葡萄,他的大姐。他悄悄退了出来。
就在小柿子回到路上时,看到了他的父母拿着棍棒过来了。
父母看到了小柿子,问他看到大姐葡萄没有,看到欧亚没有。
小柿摇摇头。小柿子从电影里知道,要是一男一女愿意在一块儿,一定是他们互相喜欢了。电影里,如果男的是坏人,他抱着女的,女的一定会打他,叫喊。大姐葡萄没有打欧亚,一定是喜欢欧亚的。他不愿意出卖他们。
又一天晚上,他去小河边捉萤火虫,听见一个女的在哭。他走过去一看,是大姐葡萄。葡萄不哭了,站起来,将一根绳子甩到了树杈上,掂起脚,打了一个扣子。
小柿子赶忙扑向葡萄。
小柿子说:“大姐,你可以叫欧亚带你走啊,走得远远的。”
小柿子又说:“电影里都是这样的,家里不同意男的和女的在一块儿,就可以去远方。”
葡萄把他紧紧地楼在胸前。葡萄说:“小弟,你真聪明。”
……
多年以后,上高中的小柿子正为一笔学费发愁时,葡萄和欧亚带着孩子来了,葡萄给了小柿子一笔钱,对孩子说:“你喜欢看电影,叫小舅带你去吧。”小柿子对孩子说:“走,小舅带你去看电影。”
后来,小柿子进了电影学院,有机会了解了电影制作的一些程序。
“电影是什么?”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首次开讲时进行这样的设问,然后从所授专业的角度给出大同小异的答案。
电影是什么呢?
窗帘拉上,书写板上方垂下了银幕,教室进入了黑暗。
电影是一束光。小柿子在心里说。(选自《2012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所描绘的环境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早期的乡村,这里的人们思想愚昧落后,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多少感知。
B.本文通过对小柿子和他姐姐葡萄的刻画,表达了人应解放思想,敢于追求梦想,才能摆脱困境,实现理想的观点。
C.文中人们全神贯注于银幕,孩子们更专注于对情节的猜测等场景,表明了村里人们生活的单调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D.本文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将小柿子姐弟以及同村的人们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E.本文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动人,而是采用大众场景与典型个体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叙写,语言平实质朴,表现力丰富。
文中多次提及“电影是一束光”,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根据文本内容,举例说明“小柿子”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动物细胞生长繁殖的规律是左右对称发展。细胞系统左右两侧细胞的生长繁殖总是互相竞争,右侧增长引起跟左侧不对称不平衡,促使左侧细胞生长繁殖;其生长繁殖的惯性使其超过右侧,又促使右侧细胞生长繁殖以趋于平衡,就是在这样的“对称——不对称——对称”中,两侧竞相生长繁殖,直至成形。动物进化是由机体的不对称向两侧对称发展,而两侧对称发展正是从低级动物通向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动物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为多数人所知的最早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是在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大量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在寒武纪地层中的发现,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在这个时期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演化,古生物学家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1909年,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页岩中,发现了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证明现生动物界的所有门类在寒武纪时已经出现。
然而,2010年11月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瓮安县北斗山区的岩石层中,发现了5.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的化石。这一新发现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为我们翻开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史册的重要一页,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提前约4000万年而到了寒武纪之前。
北斗山区发现的化石中的这种多细胞动物非常小,它的体长只有0.2毫米,还不及两根头发丝的宽度,肉眼无法看清,只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尽管这一古老动物躯体很小,科学家还是辨别出了它内部的几个器官: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消化道前端有向腹部开口的口部和紧接其后为多层构造的咽壁所包绕的咽道等。它的形状像是压扁了的龟壳,机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完全中胚层组成。它的组织构造的复杂性表明它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这一化石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真体腔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代表,而真体腔动物的起源至今仍是科学之谜。
由于这种两侧对称动物很小,它所生存的时期又非常特殊,相当于地球演化过程中严冬刚刚过去、早春悄然而至的瞬间,于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将这一化石命名为“小春虫”,并冠以化石产地名,称为“贵州小春虫”。
下列关于“小春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春虫”是我国古生物学家在贵州发现的5.8亿年前的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化石。
B.“小春虫”是在比多细胞动物大规模演化的寒武纪还早的岩石层中发现的。
C.“小春虫”化石是根据这种动物的体形特点和它生存的时期、季节、地点来命名的。
D.“小春虫”这种动物的外形像压扁的龟壳,它虽然很小,但已经有了三胚层的构造。

关于发现“小春虫”化石的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项是()

A.可以作为否定“寒武纪大爆发”理论的一个有力的例证。
B.翻开了地球生命进化史研究的新的一页。
C.验证了动物细胞生长繁殖总是左右对称发展的自然规律。
D.首次将两侧对称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推到了5.8亿年前。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了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化石“小春虫”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组织构造、命名由来以及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B.1909年加拿大落基山脉发现的5.15亿年前的软体组织动物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理论。
C.称“小春虫”为两侧对称动物,是因为它的外形、内部器官呈对称状态,其内部器官的对称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对体腔和成对排列的感觉窝。
D.“小春虫”这种两侧对称多细胞动物,组织构造相当复杂,已经处于成年期的发育阶段,表明这种动物已经生长成形。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以“小春虫”为代表的多细胞动物化石,将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
B.“小春虫”已经具有了原始状态的感觉器官,表明它具备了对外界的感应能力。
C.“小春虫”可能是通过位于消化道前端的口部和紧接其后的咽道来获取土壤中养料的。
D.“小春虫”的发现,表明真体腔可能是两侧对称动物的一个特征,这将为研究真体腔动物的起源提供重要线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②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③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
第②段里“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一句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有哪些?(用原句回答。)
画线句子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这段话怎样理解?结合全文解答。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词后习题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译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娇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莽莽”,本指草木茂密的样子,这里形容大雪无边无际的样子。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争着。“折腰”低头弯腰,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中的“折腰”,意思相同。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稍逊”,稍微差一点。“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在一定的时代中,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诗中指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