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围绕修缮老屋叙事,情节上并无大起大落,语言质朴,结尾点题。
B.在小说中女婿这一人物之所以少言寡语,是因为在岳父家身份地位不一样,更因为他自己也不善言辞。
C.文中对“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的叙述,体现出老两口对儿子的失望心理。
D.作者为我们描述了退休后老人们日常生活的乏味:平时过着清静的日子,只有到了周末儿女们才来热闹一下。

E.小说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父母退休后盼望子女回家,但子女却很少顾及父母的难处,只知“啃老”而不思回报。
小说中的女婿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说多次写到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女婿只是帮岳父修缮一下老屋,任子建就把传了三代的郑板桥的《幽竹图》奖励给了女婿。任子建这个做法是否有些草率?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后面的问题。
勋 章
【俄国】契诃夫
“我有事找你商量。”军事初级中学教员,十四品文官列甫·普斯佳科夫对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说,“要不是极其需要,我也就不来麻烦你了。好朋友,请你把斯坦尼斯拉夫勋章借给我。今天,我要到商人斯皮奇金家里去赴宴。你是知道斯皮奇金那个混蛋的:他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再者他又有两个女儿……娜斯嘉和齐娜,……我是把你看做朋友才跟你说的……你借给我吧,劳你的驾!”普斯佳科夫这些话是结结巴巴、涨红脸,不住胆怯地回过头去看房门而说出口的。
中尉骂了几句,然后同意了。
普斯佳科夫坐上出租马车到斯皮奇金家去。他略微敞开皮大衣,看他的胸口,别人的勋章在他胸口金光闪闪,釉子发亮。
“不知怎么,自己都对自己多添了几分敬意呢!”教员想着,嗽了嗽喉咙,“区区一个小玩意儿,至多也不过值5个卢布,却造成多么大的声势!”
到斯皮奇金的家门口,他敞开皮大衣,开始慢吞吞地把车钱付给赶车的。赶车的,依他看来,一见到他的肩章、纽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似乎就愣住了。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
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可是勋章缀得很结实,往后退也已经不可能。他赶紧用右手盖住勋章,拱起背来,很别扭地向大家一鞠躬,同谁也没握手,沉重地在空椅子上坐下,恰好坐在他的法国同事对面。
仆人在普斯佳科夫面前摆下一盆汤。他用左手拿起汤匙来,然而又想起在上流社会不宜于用左手吃东西,就赶紧声明已经吃过饭,不想再吃了。
普斯佳科夫灵魂里充满钻心的苦痛和煎熬般的烦恼,汤盆里腾起馋人的香气,清蒸鲟鱼冒出异常开胃的热气。教员有心放开右手,用左手盖住勋章,可是这显得颇不方便。“天主啊,快点结束这顿饭!我要到饭馆里去吃它一顿!”他对自己说。
他胆怯地用一只眼睛瞥了一下法国人。发现对方正瞧着他,却也是极其忸怩不安,也是什么东西都没吃。两个人互相看着,越发慌张,就低下眼睛看面前的空碟子。
“他识破了,这个混蛋!”普斯佳科夫暗想。
吃第五道菜了,有人提议:“为在座的女士们的青春干杯!”宴席上的人乱哄哄地站起来,普斯佳科夫也站起来,用左手拿起酒杯。
“列甫·普斯佳科夫,请您把这杯酒交给娜斯嘉!”有人递给他一杯酒。
这令普斯佳科夫大为恐慌,他不得不使用右手了。勋章和勋章上那根揉皱的红丝带终于见了天日!教员脸色煞白,低下头去,心虚地往法国人那边瞥一眼——法国人正在看他,眼睛里满是惊讶和疑问,嘴唇却很快露出狡猾的笑意,困窘神情也很快消失了。
“尤里·特兰勃良!”主人对法国人说,“请您把这瓶酒放回原处!”
特兰勃良迟疑不定地伸出右手去接那个酒瓶,于是……啊,真是时来运转!普斯佳科夫看见他胸前原来也有一枚勋章。而且是安娜勋章!法国人也在捣鬼!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
“啊啊,……嗯!……”斯皮奇金看见教员胸前的勋章,哼哼哈哈地说。
“是啊!”普斯佳科夫说,“真是怪事,尤里·特兰勃良!年前我们那儿呈报上去领勋章的人多么少呀!我们那儿的人那么多,可是领到的却只有您和我!这可真是怪事!”
特兰勃良快活地频频点头,亮出他的左边衣领,那上面赫然闪着一枚安娜三级勋章。
饭后,普斯佳科夫走遍各处房间,让那些小姐看他的勋章。虽然他饥肠辘辘,可是心里却轻飘飘的,逍遥自在。
“要是我早知道这样,”他嫉妒地瞧着同斯皮奇金谈勋章的特兰勃良,心里暗想,“那我就会戴上一枚符拉季米尔勋章。唉,真没想到啊!”
只有这个想法才使得他难过。至于其余方面,他倒是完全幸福的。
(选自《契诃夫小说全集》,朱逸森译,有删改)
【注】安娜三级勋章比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高一个等级,而符拉季米尔勋章又比安娜三级勋章高两个等级。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斯皮奇金非常喜欢勋章,“他把那些脖子上或者纽扣眼上没挂着什么勋章的人几乎都看成坏人”,所以普斯佳科夫特地去跟他的朋友列坚佐夫中尉借来了勋章。
B.“普斯佳科夫得意地嗽一下喉咙,走进房子里,在前厅脱掉皮大衣,昂起头,挺起胸脯,走进大厅里”,“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件可怕的事,他的同事,法语教员特兰勃良,同齐娜并排坐着。普斯佳科夫头一个想法就是扯下勋章,或者往回跑”。这样描写达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用多种手段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故事向前发展。
C.“普斯佳科夫高兴得笑起来,往椅子上一坐,浑身松了劲。如今再也不必遮盖斯坦尼斯拉夫勋章了!”当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使得“普斯佳科夫”顿时放松了戒心,不再为自己的虚荣心而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写使得小说的结尾有了强烈的升华效果。
D.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独特的叙述方法。这种叙述方法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处理,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文字像画笔的音符那样流动。自然,质朴的文风,不拖泥带水,高度浓缩与深入浅出的表现,更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E.契诃夫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创作的小说《勋章》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方式,作者就以这种“全知视角”,不仅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普斯佳科夫”的心理活动,而且也细致地描述了其他人物在宴会场合内外的不同神态、心理、言行,以及所发生的事情等。从而显得比第一人称视角更开阔,描写更客观,叙事更冷静,更能引发读者理性地思考。
《勋章》这篇小说的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一开篇就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说《勋章》中出现了哪几次情节“摇摆”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从中刻画了“普斯佳科夫”的哪些性格特点?
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指出:对于小说而言,“主题鲜明”不是一个优点;主题应孕育于形象中;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这样一来,人们对一篇小说的主题便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请赏析契诃夫这篇小说的标题——“勋章”及其作用,结合文本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
胡敏中
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是同时出现和形成的,消费社会是消费文化依存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形态,消费文化又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本质,它们相互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消费社会产生的条件和机制也就是消费文化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普遍认为,消费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时期,即由短缺经济发展到经济过热或通胀时期,生产过剩过热必然导致消费的过剩过热,政府也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的发展或预防经济下滑。当代社会的生产过剩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动力。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为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代大众传媒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多媒体的刺激搭建了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向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民众最终屈服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懵懵懂懂地购买了商品,并进行着过度的甚至是浪费式的消费。社会消费和消费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还依赖于资本权力的强制推行。
在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和无处不在,消费所表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代社会无疑地已进入到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时代。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指出: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涵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用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
其实,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的消耗过程,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人类发展而发展的,物质消费中总是包含着文化因素,只不过在人类早期,特别是在原始先民那里,文化消费同物质消费未分化时,没有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并且是微乎其微的。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开始分化,文化消费不仅渗透在物质消费中,而且也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表现形式,到了当代消费社会,物质消费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其意义和符号程度也越来越高,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可见,文化消费是人类所固有的,具有同物质消费一样的漫长历史,文化消费是文化产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过程,而消费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文化消费并非都展现为当代意义的消费文化形态,只有在消费社会,文化消费才展现为消费文化形态和社会景观,但作为当代消费文化形态又必须通过文化消费呈现出来。
在当代,消费文化过分强调文化同经济和产业的联合,过分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过多强调文化的日常实用、感官愉悦和时髦走秀,而对文化消费的深度阅读、境界提升、信念确立、崇高向往、形上关怀、人生启迪、心性陶冶等方面则有所淡漠和忽视。另外,在当代,消费文化产品数量过剩质量欠优,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无所适从,丧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和欣赏个性,从而,消费文化既浪费了物质资源,也埋汰和曲解了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时还造成了没有个性特点均质化的文化消费模式。(节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有删改)
下列对“消费文化”的具体形成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为扩大内需以拉动生产或预防经济下滑,政府鼓励和刺激民众消费。
B.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搭建起了更便捷的商品咨询、购买和售后服务的立体平台。
C.资本权利的强制推行,有助于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也为消费文化打下基础。
D.当今社会,消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相互构成、相互影响。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类文明时代,文化消费已经从物质消费中分化出来,成为完全独立的表现形式。
B.文化消费源远流长,到了当代社会,文化消费变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和社会形态的消费文化。
C.当代消费文化在强调文化同经济的联合,抬高文化的经济价值、张扬感官愉悦等方面都表现过度,而对文化消费的道德提升、精神引导作用则有所漠视。
D.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认为在消费文化时代,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核心地位。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现行消费文化有诸多弊端,为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要,今后将着力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注重源于内心的个性文化消费。
B.在消费社会,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供给、需求、竞争及垄断等是一样的,因此,它已渐渐失去了文化属性。
C.如果大众传媒对民众进行超负荷的信息传输,那么民众就会购买某种商品,甚至过度消费。
D.在短缺经济时代,社会上显然是不存在消费文化的,但肯定还是存在文化消费,当然其表现形式上多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不 回 头
刘 墉

到滇缅边界的腾冲办签售会,等着签名的队伍很长,一直排到书店门外,有个女孩签完却不走,坚持要问我一个问题:
“我刚考上大学,再过一个月就要去北京了,留在腾冲的这段日子,我该怎么过?”
“好好跟爸爸妈妈过啊!”我说,“想想,你这一离开就是多远、多久,还不快把握机会跟父母聚聚!”
女生的双眼突然泛上泪光,但又一下子换成坚毅的表情:“我不能留在家里,因为爸爸妈妈疼我的时候,我会伤心。虽然我舍不得他们,但是非走不可。”

朋友请我吃饭,在座还有他们刚学成归国的女儿。
“您知道吗!两年前她出国的时候,我们两口子为她整理行李,她大小姐动都不动,好像出国的不是她。走的那天,我太太坐在行李上压着,由我拉拉链,那么费力,她也不过来帮一把。送到机场,上车下车全是我们老两口抬她的行李。终于送进去了,我们被挡在外面,还舍不得走,远远看着她验关,关员一指行李,好像要她打开来检查,我们急死了!天哪!她怎么提得动?却见这大小姐手一伸,轻轻松松就把行李抬上了检查台,打开检查完,又两三下拉上拉链,把行李交运,头也不回,往前走了。”老朋友笑道:“她不知道我们远远看,都急死了,却连头也没回,好像一点都没有依依不舍的样子。”
说到这儿,她女儿淡淡一笑:“在家里我不收行李,因为不愿面对要出国的事实;走进机场,你们帮不了忙,只剩我一个人了,我非提不可。那时候怎么回头?回头,我会哭;回头,我还往不往前走?”

看获得二○○四蒙利娄影展最佳影片的《叙利亚新娘(The Syrian Bride)》。一位住在戈兰高地的女孩,透过征婚广告,决定嫁给叙利亚的一个电视演员。因为以叙的仇恨,两国素不往来,女家费了很大力量,才得到许可,把新娘送到戈兰高地与叙利亚接壤处的“联合国维和区”。
新娘在大批家人的簇拥下走到边界,远远看见未婚夫和许多亲友,站在叙利亚的那侧等待。已经跟家人一一吻别,新娘却为了签证问题,迟迟不能过去。因为叙利亚政府不愿承认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出境章”──认为戈兰高地是叙利亚的土地,以色列只是非法占有,不是拥有。
许多亲友在烈日下已经不支,有人特别放了把椅子,请穿着厚厚白纱的新娘坐下。
联合国维和的人员在两边疲于奔命地折冲,还是没办法。眼看新娘只好回头……却见“她”毅然决然,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提着宽大的婚纱,一个人,在父母兄弟的惊愕中,直直地走向叙利亚的边界线。
电影没演下面的情节,只见一个白白的背影,孤孤单单走在“非军事区”草木不生的旷野……
她没有回头。

九一一之后,有个朋友送我一片光盘,说那是纽约世贸中心着火时,他从附近办公室用V8拍摄的,当时好多人从火里爬到窗外,衣服被烧光,全身赤裸只剩一条皮带,最后还是撑不住,从七八十层的高楼坠下。
七年了,我把那光盘放在书柜里,没有看,相信未来也不会看。
对纽约人而言,九一一有加倍的痛。以前去曼哈顿,我都会远望林立的摩天大楼,赞一声“壮观”。但是今天,看归看,却不敢把眼睛转向下沉,那个我熟悉的“有着两栋世贸大楼”的位置。我甚至在看老电影时,不愿见到世贸中心的画面。因为看一次,就重复一次恶梦;回头一次,就是又一次伤害。

也想起二○○四年的南亚海啸,瞬间夺走二十多万条宝贵的生命。当时一个台湾的小女孩叶佳妮,跟着妈妈去普吉岛度假。妈妈死了,佳妮则被海啸打到树上,卡在那里二十二小时动弹不得,终于被发现。
叶佳妮手脚都受了伤,头部缝了六针。当她回到桃园机场的时候,一群记者追着采访她。六岁的佳妮不高兴地说:“你们不要再给我拍照了啦,我生气了!”但记者还是追着要她“回头想”在普吉岛历险的情况。
小佳妮终于急了,大喊:“我不要回头想!你们再问我,我会做恶梦的啦!”

带女儿上电视访谈节目。
“如果发生大地震,你被压到了,女儿想救你,但是眼看房子要垮,你会怎么做?”主持人问我。
“我会叫女儿快跑!快跑!别管我!”
主持人又转过去问女儿:“这时候,你会听你爹地的话,头也不回地快逃跑,还是留下来?”
“我会头也不回地跑。”女儿说。
现场的观众都“啊”了一声,却见女儿幽幽地继续说:“我会跑,但是我会一边跑、一边哭、一边喊‘爸爸我爱你!’”
我一下子湿了眼眶:“对的!孩子。回头只会使你伤心,回头只会拖累你的脚步。如果有那么一天,别管爸爸!向前跑,别回头!”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在选材上,本文选取生活中六个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片段来讲述不回头的故事,诠释“不回头”的深刻哲理,发人深省。
B.由朋友讲女儿出国时的故事看出,在父母的荫蔽下,父母可能觉得女儿柔弱无力,但在无所依靠时,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和独立能力。
C.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有情人难成眷属,叙利亚新娘头也不回走向叙利亚边界的行为,歌颂了爱情必将超越国界,战胜分歧和仇恨。
D.叶佳妮在记者让她“回头想”在普吉岛历险的事情时“不要回头想”,表现出她面对生命中磨难的一种逃避态度。

E.本文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在平静的叙述下却饱含深情,表情达意委婉含蓄,语言富有张力。
全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不回头”?试简要概括。
第四、五两部分在内容上紧密联系,却分成两部分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面对生活,我们到底是应该回头还是不回头?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出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Buddha),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在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巴勒斯坦出现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
雅斯贝尔斯认为,中国、印度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哲学思想的原因在于:伴随着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了,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看到了自己能力的限度,在力求解放和拯救的努力中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于是,反思产生了,思想成为它自己的对象。在对最高目标绝对的追求中有了对自我和历史的认识,人类创立了赖以生存的世界宗教,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直至今日,向这一历史性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雅斯贝尔斯关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这些根本问题一旦被人类自觉意识到,就会成为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都是天、地、人、神共同构成的世界之存在的本性问题。这里讲的“神”,不是说哲学要塑造一个哲学的神或论证神如何创世,而是要对未知的神秘领域或神学的宗教意识进行哲学分析。第二,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三,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节选自《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下列关于“轴心时代”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哲学的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
B.“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800至前200年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C.在“轴心时代”, 中国、印度和西方同时产生了哲学思想,并各自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D.“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西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旨趣、思路、内容、特点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
B.中国哲学研究“道”而非“器”,这种对“道”的研究倾向形而上学,与人的理性有关系。
C.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D.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是不同民族和地区哲学发展史中反复被研究的共同问题,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轴心时代”的中国哲学,大体是指先秦的中国哲学思想,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为最盛。
B.雅斯贝尔斯认为,古代文明的神话时代过去后,人类意识到了自己整体的存在及其根本性的问题,在反思中产生了哲学思想。
C.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常常会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赋得永久的悔(节选)
季羡林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戗——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儿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决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点儿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白的”和月饼难得,“黄的”怎样呢?“黄的”也同样难得。但是,尽管我只有几岁,我却也想出了办法。到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庄外的草和庄稼都长起来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叶。劈高粱叶,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还欢迎;因为叶子一劈,通风情况就能改进,高粱长得就能更好,粮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叶都是喂牛用的。我们家穷,从来没有养过牛。我二大爷家是有地的,经常养着两头大牛。我这草和高粱叶就是给它们准备的。每当我这个不到三块豆腐干高的孩子背着一大捆草或高粱叶走进二大爷的大门,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里,赖着不走,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大娘“卷”(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骂”)出来。到了过年的时候,自己心里觉得,在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气到二大爷家里赖着吃黄面糕。黄面糕是用黄米面加上枣蒸成的,颜色虽黄,却位列“白的”之上,因为一年只在过年时吃一次,物以稀为贵,于是黄面糕就贵了起来。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我在她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
更加勤劳吃苦。
C.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

生活。
E.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
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