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②她从巴颜喀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浩瀚 的大海。③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荚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4分)
文中加点的词“相传”和“之一”用语准确有分寸,请简要说明。(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但对于大熊猫而言,它居无竹不要紧,食无竹却不得了。它成为“竹林隐士”并非因为喜欢竹林的清雅,而是为了以竹为食。
在大众眼里,大熊猫只以竹子为食,其实倒也不然。从能量供应角度来说,竹子是一种极为低效的食物,因此大熊猫一遇到机会,还是要“开开荤”的。曾经,人们多次在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发现有大熊猫进入村落羊圈捕食山羊和绵羊。这样一来,在“大熊猫以竹子为食”这句话前,就必须加上“一般”这样的限制词。此外,在生物分类上,大熊猫毕竟是食肉目①的一员,且不说它的远古祖先是名副其实的食肉类动物,就算从现在大熊猫的身体构造上来看,其进化过程中仍保留祖先的一些特点。譬如,大熊猫有着锋利的犬齿和裂齿,这是大熊猫撕食肉类所必备的牙齿,跟狮子的牙齿类似,而与食草动物牛羊的牙齿明显不同。而且,大熊猫的指和趾的末端都有强壮的角质爪,与黑熊类似。
【注释】①食肉目,是哺乳纲下的一目,食肉目动物俗称猛兽或者食肉兽。
(摘编自郭晔旻《“竹林隐士”的饮食生活》)
【材料二】
人们喜欢大熊猫,不仅因为它们外形、动作可爱,可能还有一些别的因素。譬如在动物园观赏大熊猫时,就能发现它们只要醒着就总在玩耍,一会儿在木梯、树木上爬上去趴下来,一会儿抱着轮胎滚来滚去。事实上喜欢玩耍是大熊猫的自然天性,野生大熊猫在吃饱喝足后就会进行各种游戏,甚至有时会下山跑到村子里拿当地农户的水桶器皿当玩具玩。
在可爱憨厚的外表之下,大熊猫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因为自身各种特化生态特性以及疾病困扰,野生大熊猫生存艰难。20世纪80年代初,在四川曾出现因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而导致大熊猫的食物大量减少的情况,这使大熊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大熊猫一天要吃掉大量竹子,但以竹子为主食的习性其实给它们的肠胃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一方面竹子纤维多,不太容易消化;另一方面由于竹子营养成分相对较低,大熊猫需要大量进食才能维持生存,因而又加重肠胃负担,使得肠胃疾病成为它们的常见疾病之一,特别是肠扭转、痉挛等疾病成为青壮大熊猫高发病之一。而呼吸道疾病也是大熊猫幼龄和老龄时的常见病,每当春秋气候突变季节,它们就容易感染。
寄生虫感染也是困扰大熊猫的疾病之一。野生大熊猫蛔虫感染几率几乎达到100%,这种感染对它们的危害最大。相关专家调研发现,野生大熊猫寄生蛔虫的数目在100条以下属于轻度感染,重度感染的大熊猫体内虫体数量可达300条以上,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除蛔虫外,蜱类寄生虫也是野生大熊猫身上常见的寄生虫,其中血蜱危害较大,感染率达到100%,会导致大熊猫消瘦、营养不良。
(摘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材料三】
(改编自李思达《“国宝”大熊猫的动物习性和特点》)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大熊猫属于食肉目,其饮食习性与狮子、黑熊这些食肉动物类似。 |
B. |
材料二画线句子中“之一”“几乎”的使用,增强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
C. |
材料二说明野生大熊猫的艰难生存状况时,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
D. |
材料三中,对于大熊猫头部圆滚滚的原因,普通人和生物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
(2)结合材料一、材料三,请从身体构造角度概括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的原因。
(3)如果你是大熊猫保护志愿者,请根据材料,提出几点保护大熊猫的建议。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科学与艺术
①早在100多年前,赫胥黎在一次题为《科学与艺术》的讲演中说,科学与艺术就是自然这块奖章的正面和反面,它的一面以思想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面则以感情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它们有什么共性呢?
②第一,科学与艺术都追求普遍性和永恒性,追求真和美。关于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求真和艺术求美也无须赘言。科学追求的美主要是和谐之美和简洁之美。至于艺术求真,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悟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
③第二,科学与艺术有共同的评判标准,其中创新性是最主要的。只不过在艺术那里把创新性叫作“艺术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是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诗则“深沉蕴蓄,抑扬曲折”,是现实主义风格。
④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首先,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伟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凭空起高楼的,都需要有丰厚的知识作基础。其次,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⑤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早期是统一的,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才逐步分化。福楼拜早在19世纪中叶就预言:“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会合。”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交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⑥艺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很多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要艺术化,我的理解有两点:第一,科普要艺术化,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些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要通俗风趣,让大众易于接受,最好还能彰显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第二,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科学的艺术化。一部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对现有科学或技术的神奇富有想象,而且要大胆设想和预测科学技术未来可能的走向,这样的科幻作品才能够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
(摘编自严加安《科学与艺术》)
【文本二】
①科学研究的过程险阻重重,为什么杰出人才能够克服诸多困难、不断创新?有人认为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这确实是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杰出人才对于自己去追求创新有着更为高远的想法。邱成桐院士认为,数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真和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让数学家不停钻研的动力。
②对美的探究和追求,不仅让科学家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而且也使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各种功利的获取。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典范的价值。
(摘编自沈致隆《科学与艺术的联系和交融》)
(1)文本一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请结合文本一第④段和文本二简要概括。
(3)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⑥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磁流体艺术:绽放》是2024年“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它以视频形式呈现了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形成的磁流体,在磁力、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由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视频画面呈现的造型如同绽放的花蕾,又似翩翩起舞的精灵。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①这是1947年的夏天。解放军以少数部队插入敌后,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计划,现在进行战略性军事转移。敌人趁机前阻后追,十分疯狂。
②周玉兆带着20多名掉在后面的伤、病、体弱的同志,临近黄昏时,艰难地到达了澄河边。雨没有停,风也没有息,澄河浊流滚滚,河水猛涨。没有桥,也没有渡船。
③“会水的同志站出来,一人带一个,过河。”周玉兆大声地说着。“我!”“我!”“我!”战士们对着大河,向着暴风雨宣战了。战士小余挽着一个不会水的同志率先下河,没游多远,就被水直冲下去。小余一边挣扎,一边对岸上喊:“过不去啦,水还在涨!”直到天擦黑儿,小余和那个同志才水淋淋地回来。其他渡河的同志也陆续回来了,一个人也没渡过去。
④雨终于停了,风也小了些。周玉兆让其他同志留在河边休息,自己带着小余去附近村子打听哪里有浅滩。
⑤远处炮声隆隆,田野里显得格外安静,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在不远的一片瓜地前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打量了他们一下,说:“同志,你们要过河是不是?”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情况说了一遍。老人听后,想了一会儿,说:“乡亲们都往山里撤了,我也正要走呢。不过,不怕,河水再大,也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说着,带他们进了看瓜的草屋,点起火,让他们烤衣服、煮地瓜吃,又急忙去把留在河边的同志们叫来。安排完,老人便不见了。
⑥月亮已悬在当空,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远处的枪声像炒豆似的,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楚,好像又近了许多。周玉兆靠着门框坐着,转头对身边的小余说:“明天,敌人会站在这里。”停了一下,又说:“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不怕,和你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周玉兆拍了拍小余,说:“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⑦河堤那边传来了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儿,便和小余起身向河边走去。到了河边,他们看见老人正在河堤上掘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正通向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大爷这是要放水帮他们过河。他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说:“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老人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儿口子,水有了出处,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不行!”周玉兆坚定地说:“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老人叹了口气,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过了一会儿,说:“你们在这里等着,我再去想想办法。”
⑧月亮偏西了,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老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草屋里的同志们也来了。
⑨“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他们正往山里跑,恰巧就跑进了我张的网里了。”那两位被叫作“水鳗”的老乡笑呵呵地跟大家打了招呼,立即和老人一起动手绑扎扁担。老人一边扎扁担,一边向周玉兆挤了挤眼睛,说:“同志,你看,澄河是咱们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蛮,到底还得听咱指挥。”一会儿又说:“同志,过了河,你们尽管大摇大摆地走好了。敌人来了,就让他们来试试,看咱澄河对他们客气不客气!”
⑩天快亮了,两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扎好了。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情变得很严峻,说:“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们过河去,他俩水性极好,保证没问题。记住我们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⑪第一只筏子在会水的同志和一个老乡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越过了河心,向对岸靠近。第二只筏子也下水了。周玉兆望着河堤上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有删改)
(1)为了让战士们能渡过澄河,周玉兆和老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小说第⑨段是怎样表现老人找到过河办法后的高兴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3)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把月亮和枪炮声放在一起写,有什么用意?请答出一点用意并简要分析。
(4)下面两段文字,你会选择哪一段作为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请简述两点理由。
A.青青的天,蓝蓝的水,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远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B.战士们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身影,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岭之恋 肖复兴
想念梅岭已久。
最早的想念,起于50多年前的中学时代,读过了陈毅的《梅岭三章》后,梅岭便幻化成我青春期的一种向往的意象。梅岭古道,特别是梅岭关楼上那面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两个红色大字,如一面旌旗,常会浮现在眼前,随风猎猎飘动。
美好而壮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没有见过的远方风景,更是会让青春的心鼓胀如同一面风帆而充满无限的想象。更何况,还有《梅岭三章》这样的诗,还有陈毅这样的英雄。那时候的我,对梅岭充满向往。
5年前的秋天,和梅岭擦肩而过。那天黄昏,从它的山脚下穿隧道到江西。过隧道前,趴在车窗前眺望梅岭,苍绿的山峰突然阴云密布,瞬间狂风袭来,雷雨大作,斜飞的雨点扑打在车窗上,仿佛是梅岭特意派来的使者,凛冽而苍茫,怪罪我路过它而没有拜访。奇怪的是,车子穿过隧道,那一边阳光灿烂,回望梅岭,仿佛一切并没有发生,恍然如梦,而梅岭阅尽春秋,淡然自若,依旧山色苍苍。不禁想起一句清诗:八面风来山镇定。
这是梅岭留给我最初的印象。这是一部大书,不是一首小诗。
去年年底,在广州几位朋友的陪伴下,从广州出发,一路北行,过南雄,终于登上梅岭,心里竟隐隐有些激动。想起5年前在山脚下和它擦肩而过的情景,不禁觉得有些神示般的感应,虽没有那般的雷雨,却依旧阴云四合,岭南漫山草木的绿色,显得格外浓郁深沉,不似江南烟雨中的草木那样水嫩轻浮。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登梅岭,不像登别处的山,即使是有名的黄山和庐山,也不尽相同。你不是来游玩观赏风景的,而是参拜历史和英雄的。到此一游拍照之后刷朋友圈的轻浮,首先要摒弃。
首先出现在眼前的古道,先让我一步跌入前朝。位于大庾岭的梅岭海拔不高,却地势险峻,古道建得便格外不容易。那种鹅卵石铺就的斑驳古道,虽然经过了整修,却依然存有古迹古风。千年风雨的侵袭所留下的悠久岁月的皱褶,和如今很多经过翻修一新整容过的景点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是历史这部大书镌刻下的印迹。就是梅岭上什么都没有,只有这样一条古道,也是值得来的。
在古道上,看到一对中年夫妇,妻子的腿有些残疾,丈夫搀扶着她,踩着有些湿滑的鹅卵石艰难地攀登,让我心生敬意。望着他们和他们面前这条逶迤向上的古道,仿佛可以一直通向天上,也可以通向历史的深处。这条古道,如一条巨蟒蜿蜒,千年不老,它头吐出的火焰般的芯子,应该就是梅岭的关楼。那是梅岭的华彩乐章。
我坐在古道旁湿滑的山石上画梅岭的速写。山道两旁遍植各种梅树,只是季节未到,除了很少急性子的梅花绽开稀疏的花苞之外,没有梅花如海的盛景。一边画,一边忍不住想,梅岭成名,对于一般人而言,就在于自古以来满山的梅花开放。历史中所说的梅岭起名,源于战国时期南迁的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人们是不会在意的。或许,这里有中原文化和南粤文化的融合之要义,但人们更在乎梅花盛开之美意。或者说,一含有历史,一含有美学,两种合一,才是梅岭文化之含义吧。
一路向上攀登,一路想,一路画,画画比拍照更让梅岭入味入心。忽然觉得,仿佛恋爱,画梅岭,才像是和它有不断的交流。这真的是一种奇怪的心理体验,是在登别处名山未曾有过的。
一直觉得梅岭对于我,不在于风光和风情,而在于梅岭的英雄。梅岭的英雄,最早要数唐代的张九龄。如果不是他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古道,如今我们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和历史邂逅。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距今已经1300多年,那时的条件,开凿这样一条险峻的山道,可以想象是多么艰难。
苏东坡也应该算作梅岭的一位英雄。当年一路被贬,就是过梅岭到惠州的。再贬至海南,十几年后,好不容易逢大赦,又是要过梅岭回到中原的。尽管来时明明知道“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却依然为梅岭留下明艳照人的诗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苏东坡算是一位悲剧式苍凉的英雄。
对于我,梅岭英雄的象征,或者说梅岭英雄的代言,是陈毅元帅。他为梅岭留下的《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中学时代,就是这三首绝句,让我对梅岭一往情深地神往。那时,我读得热血沸腾,觉得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这样的山,觉得这样的山才配得上这样的诗。这样的山真的是英雄的山。
走到半山腰,看到一面巨石上书写着《梅岭三章》,用的是陈毅的手书,心里很是激动,仿佛一下看到了当年的陈毅。当年的陈毅在这里打游击,被围20余天,写下了这三首绝命诗。当年的陈毅,只有36岁,本命之年,那么年轻。
面对这幅巨大的诗碑,我站立良久,也仿佛看到青春时的自己。
终于爬到山顶,梅岭关楼就在眼前。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那么亲切,又那么肃然。
关楼是用一块块巨大岩石垒成,经过漫长时光的剥蚀和打磨,显现出沉稳的苍黑色,有了岁月的包浆,无语而沧桑,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无字书。关楼北面门额上的“南粤雄关”,特别是巨石上雕刻的“梅岭”二字,涂以鲜红的颜色,那样光彩照人。这一切,都是中学时代我在画片上见到过的,如今真的展现在眼前,一下子像是活了一样,跳跃到我的面前,有了生气,有了血脉流畅,有了气韵贯通。
是的,这才是我青春时恋人的模样。有了这千年不变的关楼,有了这几百年不变的“梅岭”二字,便让这千年古道一下子复活,让我的青春记忆一下子复活,让遥远的历史和今天一下子连接在一起,有了彼此的对话和相互的交流。梅岭,不像一般旅游胜地,而像是铁锚一样,沉甸甸地落在我的身心深处。
(有删改)
(1)本文记述了作者两次“游览”梅岭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游览情况 |
景物特点 |
游览感受 |
|
山脚下擦肩而过 |
山色 |
① |
② |
登梅岭全程游览 |
草木 |
浓郁深沉 |
梅岭,不像一般旅游胜地,而像是铁锚一样,沉甸甸地落在我的身心深处。 |
古道 |
③ |
||
关楼 |
沉稳、沧桑 |
(2)作者的“梅岭之恋”能跨越50多年,有两个重要原因,请根据本文内容予以概括。
(3)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追忆青春、描绘风光、溯源历史,写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梅岭。 |
B. |
文中两次写关楼巨石上鲜红的“梅岭”二字,意在强调梅岭的红色精神鲜活永在。 |
C. |
文中写古道上一对夫妇艰难攀登的细节,意在突出梅岭之高、古道之深远。 |
D. |
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形象鲜明,情感饱满。 |
(4)从遣词造句或修辞角度,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做一个批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相继印发,健康科普等行业科普工作机制日趋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形成了科普工作创新升级的生动局面。
9月17日至23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为社会公众送上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如近距离观看月壤、嫦娥五号返回器实物,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体检”等。
此次全国科普日活动主场设在北京首钢园。为引导和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主场活动还专门打造了“科学教育做加法”板块,为青少年、科技教师搭建科学教育实践交流的平台。
(摘编自2023年5月29日《人民日报》、2023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据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温竞华)记者22日从中国科技馆获悉:至2023年5月,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全国巡展已实施12年,科普大篷车项目已实施23年,两个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过5亿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
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是中国科协为解决基层科普设施短缺问题、推动实现全国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而启动的流动科普项目。
据介绍,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于2011年启动,主要为尚未建设实体科技馆、科学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县级地区公众提供免费科学教育服务,用流动的科普设施把一座座小型科技馆送到公众的“家门口”。截至今年4月,流动科技馆已服务公众1.71亿人次,配发流动科技展览资源658套,在全国1888个县级行政区巡回展出5686个站点。
科普大篷车项目于2000年启动,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乡村地区开展科普公共服务,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4月,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39.1万次,行驶里程5373.2万公里,服务公众3.38亿人次。
(摘编自2023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科协近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
要知道,我国人口规模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经过十年努力,2020年达到10.56%,而超过10%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
如今,网民热议“中国天眼”“爱达·魔都号”等大国重器的新进展;偏远村小里,山里娃也飞上了无人机、学起了编程……
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0%。2023年我国达到14.14%,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调查牵头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如是介绍。
(摘编自202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述材料展现了2000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科普事业的举措及取得的成就。 |
B. |
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主题鲜明,为社会公众送上了丰富多彩的科普大餐。 |
C. |
材料二报道了我国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5亿人次的事实。 |
D. |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高,已位于创新型国家前列。 |
(2)中学生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生活实际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