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现在大家都时兴用名片了,兔子也有了名片。
在大袋里装着名片,兔子心想:“这下再不怕那些欺负人的家伙了。”
正想着,迎面遇见了狐狸。狐狸拦住兔子,兔子不慌也不忙,他刷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过去。狐狸一看,名片上印着:狼的朋友——兔子。
狐狸不敢得罪狼,便对兔子说:“请便。”
狐狸走了以后,兔子忍不住大笑起来。
可这时兔子看见狼向他走来了。
兔子于是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狼接过名片一看,名片上印着:老虎的朋友——兔子。
狼当然不敢得罪老虎。于是又对兔子放行了。
兔子又想大笑一阵,但没来得及,因为老虎来了。
兔子知道老虎要来找麻烦,又亮出名片,这回是:大象的朋友——兔子。
老虎被大象用鼻子卷起来摔过,很疼。所以乖乖地给放行了。
兔子用三张名片战胜了狐狸、狼和老虎,忽然,大象来了!在大象庞大的身躯跟前,小兔子直发抖,说:“对不起,我……我没有名片……”“什么名片?”大象歪着头微笑,显得非常和气。……兔子很高兴,因为和大象见面不需要使用名片。
上文是一则__________。
“现在大家时兴用名片了,兔子也有了名片。”“大家”指人,而“兔子”是动物,把“人”和“兔子”归为一类,这叫做              ,在修辞上叫做              
请分别指出兔子、狐狸、狼、老虎、大象的不同习性。
兔子在狐狸、狼、老虎面前亮名片的目的是(   )

A.说明自己有名片,很体面、很时髦。
B.运用智慧摆脱狐狸、狼、老虎的欺压。
C.兔子伏势压势。
D.为了通行方便。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议论文阅读

论交友之道

①人在社会中生活工作,就必须交朋友。交朋友就不能不被朋友影响,这种影响有好有坏,好的影响可以使自己健康成长、人生幸福;坏的影响则可能导致自己身败名裂、人生凄惨。交友这件事关系重大,一定要严格交友的原则,慎交友,交好友。

②首先是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论语》告诉我们要"无友不如己者","如"是"似""像"的意思,就是不要结交那些不像自己的人,也就是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共同进步。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呢?方法就是"感召",即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要使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互相吸引,互相感召,从而最终聚到一起。孔子曾说过:如果你不知道儿子怎么样,就观察他的父亲;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他结交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君主、领导什么样,就看他的属下,这样你就知道他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说的就是同类相感的道理。

③其次是要结交______的朋友。据说楚国有一个善于看相的人,楚庄王向他请教其中的奥妙。他回答:"我并不能给人看相,只不过是善于观察这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如果这个人他所结交的朋友都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行为谨慎、畏惧法律,这样的人,家庭会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身心也会一天比一天安定,被称为'吉人'。"可见,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直接关系到人的成长和命运。《孔子家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与贤德之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贤德之人。反之,如果人所结交的都是无德之人,所听的都是诈伪的言语,所看的都是邪曲不正、贪图利益的行为,那么就会致使自己即将遭受刑罚还不知不觉,这也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④最后,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古人论人与人相处之道,云:"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以利交、以势交、以色交都不能维持长久,唯有以道相交才能天荒地老。那么,朋友相交之"道"是什么呢?《论语》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之道就是"信"。与朋友交往,言语行为都很守信,才能够获得朋友的信赖,在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在社会上接人待物处事才会一帆风顺。

⑤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跑线上,能否交到好的朋友,直接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命运。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年轻人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选择结交对自己德行提升有帮助的朋友。好的朋友,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

(选文有改动)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依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首句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其次是要结交   的朋友。

(3)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4)下列名言,最适合证明第②段"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轻诺必寡信。"

B."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C."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D."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说明文阅读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 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 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未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战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1)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2)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

(3)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也许"不能去掉,为什么?

记叙文阅读

田垄深处

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早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乡野也成了一幅色彩鲜丽、层次分明的图画。

⑥看到身边老孔那布满皱纹的前额,我知道他是怎样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怎样默默地耕耘这片土地。一家五口,要种养收储、加工销售近三百亩地的农产品,该有多少辛劳的付出?

⑦我站在田垄深处,透过眼前的围挡,朝远处望去,稻田宽敞的田埂上,又新栽了一排排桃树。老孔说:"这个春节,不能外出,就寻思干点啥,就在田埂上栽了上千株桃树。两年后桃树长大了,既可以为水田甲鱼遮光,还可以增加收入。""真有你的!"我从心底佩服老孔。他有泥土那样厚重的自信,有稻子那样饱满的情怀。我仿佛听到一个亲切响亮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⑧时近中午,天空变得格外澄碧,没有一丝云彩。远处飞来一群白鹭,落在稻田里。望着这群白鹭,我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田里长稻,水中养鱼,陌上结桃,堤边种菜,屋前栽花。这不就是老孔梦中都在描绘的稻田花园吗?

(选文有改动)

(1)本文主要写我到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请根据访问行踪及活动用简洁的词语填空。

前往田垄﹣﹣A.   ﹣﹣田畴畅谈﹣﹣田垄望桃﹣﹣B.   

(2)文章有许多精美的写景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3)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③段中描写外貌的句子,简要概括"老孔"的形象特点。

(4)从全文看,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结合该段内容说说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理直何必气壮

张勇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1)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对青春的尊重

程刚

①初中那会儿,父亲母亲已在南方做生意多年,家里生活条件很好,我过着富足而小资的生活。但我的学习还是蛮不错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市里的这所实验中学。

②那时,学校搞勤工俭学,在校园西北角空地开了10亩地,分给各个班,让自己种东西,收获后自己卖作为班费。王老师带着我们把这块地种上了菜,这是我头一次干农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

③李同学家在农村,是学习里的佼佼者,学校一届只在各乡镇招十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其实有些时候,我能从他身上感受生活的不易,他每个月回一次家,然后带足能吃一周的干饼,再带些咸菜,大部分时间都是吃这些,他用的被子上还有补丁,而我的早都换成了又轻又暖的羽绒被。

④种菜初期的新鲜劲很快就没有了,我开始讨厌拔草,特别是施肥,简直是最难受的事了,刺鼻的粪臭让我一次又一次想吐,后来,一到劳动我就找各种借口躲开。

⑤这片菜地,多亏李同学了,全班就他会种,就算老师不组织去菜地劳动,他也会自己抽空到菜地看一下。施肥的时候,就他一个人干得最卖力气,他说他在家就干这些活,早都习惯了。

⑥我不去劳动的事儿,王老师看在了眼里,严厉批评了我。我当时很不在乎,我的理由也很充分,到时候班里组织活动,我可以多捐点班费。

⑦秋天到了,菜地收获了,是个丰收季,卖了八百多元。班委研究这钱怎么用,大家一致提出要给李同学二百元,因为数他最辛苦,我说我再捐四百元作班费,却被王老师拒绝了。后来,李同学也拒绝单独分给他的二百元,他说钱是班级的,不应该单独分给他。

⑧这一周,李同学没回家,我在步行街买鞋时在一家饭店门口碰见了他。他正在和一位师傅倒垃圾,我问他怎么在这里,李同学笑着说:"打个短工,一天三十元。"我点了点头,没说太多就走了。

⑨那天下午,逛街累了,我便进了电影院看电影。可刚进影院,看到前面两个熟悉的身影,是王老师和李同学,真是巧了。看完电影,李同学坐公交回学校,而我和王老师坐另一班回家。车上,我和王老师闲聊,问王老师:" 李同学家里条件不好,怎么舍得钱来看电影?"

⑩王老师沉默了一会,对我说:"程刚,李同学说从来没进过影城,说我最近给他补习知识竞赛很辛苦,想邀请我一起看一场,我知道他家条件不好,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⑪"为啥?"我有些疑惑地问。

⑫"老师尊重他的青春,他家贫穷,但他的青春里没有自卑,也不缺时尚,他把最苦的活当快乐,想看电影,就去打工挣钱,这是他最真实的青春,也是让我羡慕的青春。程刚,你尊重你的青春了吗?你多交班费,你来看电影,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吗……"王老师说完,认真地看向了我。

⑬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我的心却在翻涌。从那天起,我知道了在青春的色彩里还有"尊重"这个词,不但要尊重别人,更应该尊重自己,这样的青春才最有意义。

(原载《辽宁青年》)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李同学"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我"的叙述来刻画,虽然没有过多的精雕细琢,但人物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令人感动。

B.从王老师欣然应邀和李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的情节,可以看出王老师是一个善解人意、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C.文中第⑨段划线句"我"对王老师的问话,明显流露出"我"对"李同学"的嘲讽、鄙视和不理解。

D.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对"我"的心理刻画,道出了"我"对青春的感悟和对"尊重"的理解,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⑬段加点的"翻涌"一词有哪些含义。

(3)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李同学"是一个怎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