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有不少反映商业发展的素材。例如张籍的《贾客乐》描绘“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的《庄居野行》描绘“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皆去作商贾。”出现这些诗句的原因是
| A.唐诗的题材包括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
| B.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繁荣 |
| C.商品经济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 |
| D.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
|
右图中的现象破坏了社会和谐,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造成严重挫折,导致社会不和谐,主要是由于()
| A.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 B.浪费了不少资源 |
| C.实行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
| D.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
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反映的是我国()
|
| A.1949年的情况 | B.1952年的情况 |
| C.1953年的情况 | D.1956年的情况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 B.三大改造运动中 |
| C.“大跃进”运动中 | D.人民公社运动时期 |

右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
| B.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 C.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 D.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美国、解放 |
| C.准备、中共、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 D.中国人、侵略、中国、美帝主义、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