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也”,“心外无理”。这说明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 ( )
A.“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 B.是否继承儒学正统以治理国家 |
C.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 | D.是否从人的主观世界去寻求“理”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 B.发明本心 |
C.知行合一 |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
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 B.从天人感应出发 |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
C.吸收佛教、道教思想阐释儒学 | D.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 B.①②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