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翁敏华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b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 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
“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
下列关于“过传统节日”意义的表述,哪一项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

A.和谐天人,亲近自然。
B.和谐人事,呼唤人情。
C.和谐身心,关怀生命。
D.和谐肠胃,吃饱喝好。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的潜台词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也在时间上体现了国家意识。
B.我国岁时节日“节物”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实用的与审美的。这二者又是与人及自然密切相连的。
C.孔夫子时代举国狂欢的节日依然是当今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D.“摸秋”故事,使得平实的论述一下子生动起来;画龙点晴的议论,有力地升华了节日故事背后的意义。

根据文章内容,归纳西方的“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异同。
答:异                                                             
                                                             
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物”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
(1)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3)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
(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
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
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
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
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

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
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
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
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

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
局面。
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目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玫瑰泪
[美国]威廉姆斯·科贝尔
我急匆匆地赶往街角的那间百货商店,心中暗自祈祷商店里的人能少一点,好让我快完成为孙儿们购买圣诞礼物的心愿。到商店一看,不禁暗暗叫起苦来,店里的人比货架上的东西还多。
好不容易挤到了玩具部的货架前。一看价钱,我有点失望,这些玩具太廉价,我相信我的孙儿们肯定连看都不会看一眼。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娃娃通道,扫了眼,我打算离开了。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大约5岁的小男孩,正抱着一个可爱的洋娃娃,不住地抚摩她的头发。我看着他转向售货小姐,仰着小脑袋问:“你能肯定我的钱不够吗?”那小姐有些不耐烦:“孩子,去找你妈妈吧,她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说完她又忙着应酬别的顾客去了。那小可怜儿仍然站在那儿,抱着洋娃娃不放。我有点好奇,弯下腰,问他:“亲爱的,你要把她送给谁呢?”“给我妹妹,这洋娃娃是她一直特别想得到的圣诞礼物。她只知道圣诞老人能带给她。”小男孩把头埋在洋娃娃金黄鬈曲的头发里说:“不可能了,圣诞老人不能去我妹妹呆的地方……我只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了。”我问他妹妹在哪里,他的眼神更加悲伤了。“她已经跟上帝在一起了,我爸爸说妈妈也要去了。”
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那男孩接着说:“我告诉爸爸跟妈妈说先别走,我告诉他跟妈妈说等我从商场回来再走。”他问我是否愿意看看他的照片,我告诉他我当然愿意。他拿出一张照片。“我想让妈妈带上我的照片,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我了。我非常爱我的妈妈,但愿她不要离开我。但爸爸说她可能真正的要跟妹妹在一起了。”说完他低下了头,再不说话了。我悄悄从自已的钱包里拿出一些钱。我对小男孩说:“你把钱拿出来数数,也许你刚才没数对呢?”他兴奋起来,说道:“对呀,我知道钱应该够的。”我把自已的钱悄悄混到他的钱里,然后我们一起数起来。当然现在的钱足够买那个洋娃娃了。“谢谢上帝,给了我足够的钱。”他轻声说,“我刚刚在祈求上帝,给我足够的钱买洋娃娃,好让妈妈带给我妹妹,他真的听到了。”然后他又说,“其实我还想让上帝再给我买一枝白玫瑰的钱,但我没说出口,可他知道了,我妈妈非常喜欢白玫瑰。”
几分钟后,我推着购物车走了。可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我想起几天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一个喝醉酒的司机开车撞了一对母女,小女孩死了,而那母亲情况危急。医院已宣布无法挽救那位母亲的生命。她的亲属只剩下了决定是否维持她生命的权利。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小男孩当然不会与这件事有关。
两天后,我从报纸上看到,那家人同意拿掉维持那位年轻母亲生命的医疗器械,她已经死了。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跟这件事有关。那天晚些时候,我实在无法静静地坐下去了。我买了一捧白玫瑰,来到给那位母亲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的殡仪馆。我看见,她躺在那儿,手拿一枝美丽的白玫瑰,怀抱着一个漂亮的洋娃娃和那男孩的照片。
我含泪离开了,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
文章巧设悬念,直至结尾才揭示真相,请找出文中的几处悬念。
文章开头写“我”对玩具的廉价而失望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玫瑰泪”的含意。
文章结尾说“我知道从此我的生活将会改变”,结合文本分析,你认为改变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3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图像及图像之外的汉字与中华文化
林谷芳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绵亘超过四千年的文明,也是唯一在这长时间中绵亘使用表意文字的文明,这两个唯一显非偶然,于是,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
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堪与比拟的只有用火、产业革命与资讯革命,而使人类从蒙昧至开启的犹赖于此。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积累,后世乃能够超载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
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书法被首先连结,是因它太特殊了,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炼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行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亲炙,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谈汉字,在美学、文化外,最终也更幽微的,是它与中国人认知思维与感悟的关联。孤字、图像化、凝练性,不仅在艺术上长于意象的表达,在认知上更使人具备直观、整体掌握的特质。汉字不因语音的连续阅读而得,观者是直就图像而起,中国哲学之常直接以拈提触发生命,不在哲理辨析上着眼,就与此有关。而禅之所以能在中国大放异彩,也因它拯救发挥了这个特色,云门宗以“一字关”勘验学人还曾名重禅林。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就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引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
曾几何时,中文电脑的问题已能解决,中国也兴起了,汉字又成为大家乐于肯定的文化资产,而在文化创意成为时潮的现在,汉字作为图像辨识、设计元素的优势更被大事标举,只是,在这情感与现实需要的转变下,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并由此知道自己的定位,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反思与观照。
(摘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注】①林谷芳:禅者、文化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所所长,台湾文化总会副会长。此文是他为“首届两岸汉字文化节”而写的文章。②亲炙:直接受到教诲或传授。③拈提: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④云门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而得名。
下列属于汉字特点的一项是

A.必须以毛笔为书写工具。
B.语、文一定程度的分离。
C.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D.认知思维的直观、整体。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B.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炼等有直接的影响。
C.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D.现在注重文化创意,推崇汉字的优势,是因为人们看到了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的紧密关联,看出了中国汉字的新兴。

汉字除具有一般文字的作用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还有哪些作用?请分点概括。

阅读下面散文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⑥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⑦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⑧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⑨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文章第②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文章第③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
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
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现状
①我国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即“深绿色技术”发展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而“浅绿色技术”即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世界各国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治理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但末端处理只能减轻部分环境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原因很简单,一边治理,一边排放。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必须改变。于是,清洁生产的思想产生了。
②清洁生产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是从处理“三废”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技术。
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清洁生产概念。清洁生产在我国推广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都比较低。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加上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物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水耗很高,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使生产成本增高,造成环境污染。在发展清洁生产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以改变单纯从生产的终端来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资源应用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促进企业工业污染控制和企业技术进步;建立相应的资源运用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促进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我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开展清洁生产并为此制定了要实施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表明了我国政府执行清洁生产的决心。
下列对清洁生产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就是清洁生产。
B.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的生产。
C.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是采用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少废或无废,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
D.清洁生产即“浅绿色技术”,它是不同于“深绿色技术”的一种“生产技术”。

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清洁生产落后的原因,是许多工厂企业至今仍用国外的一些落后设备。
B.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国外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
C.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是提高我国的清洁生产
术水平的环节之一。
D.我国发展清洁生产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宣传和培训,更新传统观念。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我国清洁生产技术和推广程度,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B.21世纪,我国绿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推行“浅绿色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
C.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发明成功了许多技术,说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基础。
D.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也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