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现状
①我国污染末端处理技术即“深绿色技术”发展较早,技术水平也较高。而“浅绿色技术”即减少污染产生的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滞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世界各国通过不断增加投入,治理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但末端处理只能减轻部分环境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原因很简单,一边治理,一边排放。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末端处理为主的污染控制战略必须改变。于是,清洁生产的思想产生了。
②清洁生产其基本内涵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概括地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少废或无废的清洁生产过程,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我国的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是从处理“三废”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废水、废气、废渣是环境治理的重点。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技术。
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清洁生产概念。清洁生产在我国推广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我国的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都比较低。不少工厂企业至今仍沿用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工艺设备,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加上管理不善,布局不合理,物资利用率低,物耗、能耗、水耗很高,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还使生产成本增高,造成环境污染。在发展清洁生产方面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开展以清洁生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以改变单纯从生产的终端来考虑污染控制的传统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资源应用及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促进企业工业污染控制和企业技术进步;建立相应的资源运用和排污总量控制方法,促进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
制,为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生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我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了开展清洁生产并为此制定
了要
实施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表明了我国政府执行清洁生产的决心。
下列对清洁生产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以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就是清洁生产。 |
B.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生产过程采取预防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的产生的生产。 |
C.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是采用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少废或无废,以及对环境无害的清洁产品。 |
D.清洁生产即“浅绿色技术”,它是不同于“深![]() |
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清洁生产落后的原因,是许多工厂企业至今仍用国外的一些落后设备。 |
B.我国清洁生产技术的水平和推广程度,相当于国外50—60年代的水平和状态。 |
C.研究生命周期环境管理模式、产品设计技术和方法等,是提高我国的清洁生产 术水平的环节之一。 |
D.我国发展清洁生产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宣传和培训,更新传统观念。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培训,我国清洁生产技术和推广程度,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B.21世纪,我国绿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积极推行“浅绿色技术”即清洁生产技术。 |
C.在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工业废渣处理与利用等方面发明成功了许多技术,说明我国清洁生产技术有一定的基础。 |
D.为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也不会放弃发展和推广“深绿色技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禽流感病毒在一般情况下难以传染给哺乳类动物,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物种差异”形成的屏障。但如果病毒的某个氨基酸发生突变,使本来只适用于禽鸟类的“感染细胞受体作用方式”能够被哺乳类动物的细胞受体所接受,就有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在过去100年间,禽流感病毒的不同变异体导致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的爆发。而1997年在香港发生的禽流感,属于新的H5N1类型。最新的研究发现,这种类型的禽流感病毒向哺乳类动物传播的可能正在加剧。
7月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介绍了中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陈化兰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研究者在1999年到2002年之间从中国南方采集样本,从看似健康的鸭子身体中获得了21种H5N1的流感病毒。然后将病毒按照不同年份,分别接种到三组实验用动物:鸡、鼠和鸭。结果发现,鸭对病毒具有免疫力,鸡则表现出病症,这都在预料之中,但老鼠也被感染而出现病症。这说明H5N1病毒具有从禽鸟类向哺乳动物“跨种传播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研究发现,动物感染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病源的年份有关。接种了2001年和2002年病毒样本的老鼠病情更为严重。这表明,在2001年左右,H5N1病毒发生了“适应能力变化,”更容易向哺乳类动物传播。基因研究也发现,病毒的DNA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累积的蛋白质突变可能加剧了病毒传播的威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有能力感染老鼠的病毒也完全有可能感染人类。荷兰科学家警告说,禽流感的爆发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必须增强监控措施予以防范。在监控过程中,野生禽鸟类动物比家禽更难以把握。这需要我们学习新的应地方式。另外,野生禽可能还不是唯一病源。陈化兰博士认为,猪也可能参与了病毒传播的过程。特别在亚洲,鸡与猪经常被放在一起喂养,病毒可能在两者之间反复传递,累积多次突变效应,从而成为禽流感对哺乳类动物传染的聚集地。
7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又发表了一篇更令人担忧的报告。由香港大学与汕头大学联合组成的 科学家小组,对过去5年中国的禽流感病毒进和了一次广泛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H5N1病毒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H5N1病毒继续在水生和陆生的禽鸟类动物中传播,并发生了广泛的基因突变,形成了一个可能向人类传播的跨物种病毒基因库,而要根除这一病毒非常困难。研究人员采集的253个家禽病毒样本作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自2001年起,H5N1病毒,持续以季节性的模式传播,并在每年10月至立年3月,当平均气温低于摄氏20度时达至高峰。这表明,H5N1病毒流感已成为东亚地区的风土病,有可能威胁全球公众与家禽的健康。虽然,目前H5N1病毒由家禽直接感染人体并不容易,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病毒可以在人群中直接传播。但是,这一病毒持续且广泛的传播无疑会增加病毒通过基因突变和重排、以及与人类甲类流感病毒组合重配的机会,这会加剧病毒在人与人这间传播的可能性。报告建议各国政府高度重视H5N1病毒,推行严格和持久的防控措施,以减低这一病毒对本地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家禽及人类可能造成的危害。选自《科技中国》2005年8月号
1、以下不能证明“禽流感的威胁会正在加剧”的一项是
A.禽流感的病毒发生突变,可能发生跨物种传播。
B.亚洲猪圈和鸡圈成为禽流感对哺乳动物传染的聚集地。
C.H5N1病毒以季节的模式传播,可能威胁全球人类的健康。
D.H5N1在人群中直接传播尚无证据,但其持读广泛的传播会导致该病毒人群中的传播。
2、下列对《自然》杂志7月1日和7月8日两篇文章的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认为禽流感中的H5N1病毒已具备了跨物种传播和适应能力变化这两种能力,人类要寻求新的应对之策。
B.前者认为禽流感病毒的某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有能力感染老鼠的病毒会感染人类。禽流感可能卷土重来。
C.后者认为N5N1病毒会继续在水生和陆生禽鸟类中传播,形成了向人类传播的跨物种基因库,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D.后者认为目前人体感染禽流感并不那么简单,但其中的H5N1病毒会通过与人类甲类流感,病毒重新组合的机会,从而加剧该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禽流感病毒的变种,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给人类预防禽流感响了警钟。
B.对禽类动物要分饲分养,尽量减少病毒在它们之间的互相传播、反复传播。
C.一旦治好了东亚地区的风土病,就能找到根除H5N1的方法,从而解除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
D.要解除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除了高度重视,加强研究H1N1病毒之外,还要有严防严控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植物的登陆是地球生命进化关键的一幕,那么最早来到陆地的植物是什么?又是什么时候呢?
最近以维曼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采集到大量植物种子化石。他们把种子从奥陶纪的沉积岩里面完好地剥离出来,一种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引起了他们特别的注意。研究表明,这种种子实际上是由好几个种子凝结在一起、然后由表皮包裹起来而形成的。而这种种子在比奥陶纪更晚的泥盆纪早期距今4亿年到4.17亿年之间陆生植物化石上面被发现,是附着在完整的植株上面的。这个发现使得研究人员异常兴奋,他们开始更仔细地去整理那些化石,希望除了种子以外,还能够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体本身。
当然,这个搜索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但是这些种子化石就已经足够提示我们,至少在奥陶纪,也就是在距今4.4亿年到4.9亿年之间的时候,地球上就可能出现了陆生植物。这个推论令人震惊。
更加仔细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43亿年到4.87亿年之间,一些种子由于偶然落入沉积淤泥,然后那些沉积物的顺利成岩,使得这些种子以完好的形态保存到今天。
对于这些种子到底是来自何种植物,有两种意见:一是它们确实属于在奥陶纪就已经登陆的植物先驱者;另一种则认为,要得到这些种子属于陆生植物的结论证据还显不足,因为同样可以认为这些种子来自某种水生藻类植物。
可以肯定的是,产生这些种子的植物一定是小型的植物。他们还发现在这些种子内部,存在一种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非常相似。这提示我们,地球上面最早的陆生植物和现在的苔藓似乎具有比较接近的关系。当然,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直接而有力的证据,除非我们能够从种子化石里面找到更加细致的结构。
应该相信,那个时代登陆的植物体本身,有可能在沉积岩当中找到,只是那本“历史书”还没有被人类找到而已。
1、第二段中加点的“这个发现”指的是什么?3分
2、对文中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阿曼的一个洞穴里,研究者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种子化石,这种种子比以往发现的种子大几倍。
B、这次发现证明,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有许多单个的小种子,但这种种子的植物不是最早登陆的植物。
C、由于沉积物顺利成岩,落入的种子才得以完好保存,种子化石与岩石结合在一起,剥离时要保持其完好。
D、尽管这种“大种子”内部的薄片状结构和苔藓植物种子相似,但不找到植物体就不能证明两种植物类似。
3、对奥陶纪“比一般种子大几倍的种子的化石”的研究,有哪些确切的发现?4分
4、根据文中信息做出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奥陶纪的这种 “大种子”与泥盆纪早期陆生植物化石上的种子是同一种种子,它们的植株也应是同一种植株。
B、在奥陶纪沉积岩里面找到这种“大种子”附着的陆生植物体本身的化石,植物登陆的时间就可以改写。
C、水生藻类植物的种子,也可能落入沉积淤泥,并随之化成岩石,不一定都能在水中繁衍出新的植物。
D、奥陶纪这种“大种子”很有可能是最早登陆的植物的种子,写有植物本身的“历史书”有可能永远找不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创作有赖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文学鉴赏时的想象,是缘文驰想,按其不同生想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设身处地型。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它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一定的形象和意境。读者首先要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具体形象,同时想象其具体的情状,使此时此地的读者进入彼时彼地之境。若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强,加之读者思想上又有接受它的因素,也就更容易设身处地地想象其内容。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内容愈接近,那么读者设身处地的主动性也愈大。
□□□□型。阅读鉴赏时,不仅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还会由此诱发想象到它之外与之相关的内容。这种因文生想也就是平时说的“联想”,它也有一定的想象轨道,也能形成种种联想形式。例如,有一种是因文而想及与之相接近的事物和作品。作品刺激了读者大脑皮层后,引起原来储存的与之相近的讯息苏醒过来,从而使两者同时亢奋起来。所谓“近”或是时近,或是地近,或是事近。如读杜甫的《石壕吏》,自然联想到写于同时期的其他二《吏》和三《别》。若是为二者某些性质上的相似点触发的联想就又不同了,这样“相似”或是立意相似,或是感情相似,也可能是手法相似。如读怀人诗,很容易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与杜甫的《月夜》或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联系起来。想象有时又会反激到另一方向去,这也是一种思维规律,想象领域也很广阔。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中的“怕春”也很容易引起人“喜春”、“伤事”的对比思考。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理念,即读者将形象抽象化,由个别推及一般。有时只取作品中某些语句,便连缀成另有含义的哲理佳句,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理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三段引文原是三首宋词中的妙句,全非说理,但经哲理联想而取之则就不同了……上述种种,都为触境生想。但实际鉴赏活动中却没有这么清晰,常呈多重、交错、变化的状态。
意象加工型。读者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从而形成源于作品又异于作品的意念形象。鲁迅曾指出:“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是因读者而不同。”驰骋想象的过程,也就是意象加工的过程,它又有着好几种状态。实为鉴赏者在前两种类型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重创作品意境。
1、观照第二段,下列解说中,不属于“能使读者设身处地主动进入想象”的因素是
A.读者要将文字符号“译化”为具体形象。
B.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C.读者思想上能够接受作品。
D.读者的身世、心境与作品接近。
2、下面说法,不符合第三段内容的一项是
A.如果在段首的空格处填入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应是“触境生想”。
B.“相似联想”的“相似”指的是作品的内容或手法相同。
C.本段提到的联想形式有相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哲理联想。
D.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运用何种联想方式须弄清楚,因为几种联想互不相容。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因文生想” 指的是由作品的内容诱发,想象到作品之外的相关内容。如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联想到《赤壁赋》。
B.想象除形象到形象外,也能由形象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能从形象上升到哲理。
C.阅读文学作品之所以会形成不同于作品的意念形象,是因为读者在其感情、理性的驱使和制约下,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生活等先行想象。
D.本文介绍了想象的三种类型,这三种想象既适用于鉴赏,又适用于创作,因为创作有赖于想象,鉴赏也要靠想象。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夜深还照读书窗
灯下读书,想起宋人刘子军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不觉怆然。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明月知人已去,依旧来照,已不再是读书窗。就是读书,也不再有“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的情致。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成了昏黄的一片,遥遥地挂在天边,印刷体加洋装封皮也不像线装书那样可以握成一卷,更不像线装书那样容易抚慰焦躁的心境,不拿笔记本与卡片纸是不能记忆这纸上意思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在今天大概是考不中文凭的,换作了今天,他一样只能在灯下操起放大镜一字一字地寻章摘句。
现代人从小读书,说来比古人多得多。据说孔子“学富五车”,以竹简折成铅字算来,他肚子里也不过就是三本两本。杜甫所谓“读书破万卷”,万卷其实是夸大而言其多。现代人又何止读万卷书?可是现代人既成不了哲圣也成不了诗圣。本来,读书并不在多寡,知识未必是智慧,但现代人一切都需要折斤掰两拿计算器来估量价值,加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观,读书已沦落到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没什么不同的境地。《朱子语类》云:“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那大底,将来那里面小底也自然通透”,今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小小节目。”只这“大”“小”之分中便有个读书真意在,“大”不是肚皮里可以车载斗量的知识,而是心灵中无可计算的智慧,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心智的润养。
公正地说,读书可分两种:伏案苦读细啃书,记得公式,背得数字,每到领悟处不禁长嘘一声,是书生苦事。这时犹如爬山,一山放过一山拦,攀时想的是文凭、是课题、是职称、是经世致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和“功名如探囊取物耳”是一回事,书中文字被读成肚里的知识。品茗呷酒漫读书,心与书通,忘却经营生计、案牍文字,每到会心处不禁抚掌,是赏心悦事。这时虽人问书中所言何事均浑然忘却,但书中意味则如盐化水中,时时在心头提撕点拨,让人自省,催人自觉,于是书中文字化为心头素养。
诚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文人那点闲情也许已不合时宜了。不过,如果能在电话铃声、汽车笛声、机器轰鸣声中留下一小片安静,让人体味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的滋味,如果能在霓虹灯光、白炽灯光、探照灯光中给明月留下一点缝隙,让它来淡淡地照一照读书人的书案书窗,似乎也还能给人一线安慰。在连叹息都没工夫的岁月里,人怎样才能把知识转为智慧?其实,读书仿佛旅游,人何必处处拍照留影,处处题“到此一游”,那山水溪石林壑松风在心头留下些快意,残存半分温馨,让人回想起来就忘却了尘世的疲惫与困惑,这不也就够了么?文章第一段中说:“现在已经很少有闲人读闲书的闲情了。”请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文章第二段中说“只这‘大’‘小’之分便有个读书真意在” 。请根据文意写出“大” 、“小” 以及“读书真意”的含意。
答:⑴“大”是指。(不超过10字)
⑵“小”是指 。(不超过10字)
⑶“读书真意”指。(不超过10字)第四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作者运用比喻要阐明的观点是:
答: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现代印刷和奢华的装订使书本失去了线装书的温馨,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书的内容。 |
B.“木匠磨斧头,裁缝理针线”似的读书,急功近利,搜寻的只是书中的“小底”。 |
C.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作者认为不值得提倡。 |
D.“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这两句诗对读书的感悟,与本文有相通之处。 |
E.本文语言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在形象的议论中呈现着思辨的睿智和儒雅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看望[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
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樱桃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母子俩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樱桃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1)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
(2)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