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时候有个习惯,要考判案的能力。白居易曾出模拟题考自己。题目大意是:某州府举荐入京应试者,其中有人是“市井之子孙”,吏部依据当时科考制度表示反对。而州府申辩说:“群萃之秀出者,不合限以常科。”该如何判断这一案件呢?白居易在判词中写道:“惟贤是求,何贱之有?……拣金于砂砾,岂为类贱而不收?”这表明了

A.白居易称赞科举制能够选拔出真正人才
B.唐朝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较高
C.白居易主张公平选拔人才
D.白居易抨击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名不符实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顾炎武说:“易号改姓,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
B.指出了传统忠君保国思想的错误
C.为推翻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D.明确与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责任感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北京颐和园内有许多含有“仁”和“德”两字的牌匾,还有以“仁”“德”命名的建筑物,如仁寿殿、德兴殿、德和园等。对上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仁”“德”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广泛
B.“仁”“德”思想是古代衡量统治者的重要道德准则
C.“仁”“德”思想是欺骗、愚弄人民的封建糟粕
D.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彰显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价值

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神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