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成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            。“讽”的意思是            
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骈死于槽枥之间 B.时时而间进又何间焉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D.皆以美于徐公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下列句子。
①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______________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而文中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却痛快地接受了。邹忌的讽谏有何高明之处?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场景:小A热衷于“课桌文化”,经常利用课桌与同桌无声交流,干净的桌面因此变得面目全非。如果你是小A的老师,请你借鉴邹忌的讽谏技巧,说几句话让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
__                                                                     ______
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秋水(《庄子》)
秋水时至,①。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②,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补充上文空白处2分①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后人把他与老子并称“老庄”。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牛马。辩: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面目:
(3)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少:
下面所列各句中划线的“见”字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中“见”字意思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儿童相不相识 B.于是入朝威王
C.扁鹊蔡桓公,立有间 D.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写出从文中脱化出来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
从庄子“道”的观点看,事物无大小、是非之分,一切都是相对的,但作为寓言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项为之()(2)喷以烟()
(3)一癞虾蟆()(4)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作者叙写了哪些“物外之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平凡的事物在
沈复眼里变得趣味盎然。从文章看来,怎样才能常常收获“物外之趣”?

阅读《约法三章》一文,完成小题。(14分)
汉元年十月(1),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2)。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3),封皇帝玺符节,降枳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4)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5),偶语者弃市(6)。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7)。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8)。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饷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注](1)汉元年:指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06年。(2)沛公:即汉高祖刘邦。霸上;古地名。(3)组:绳索。(4)怀王:即楚怀王。(5)族:灭族,杀害违犯者及其亲属。(6)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称为弃市。(7)关:指函谷关,古代要塞、天险。(8)吏人:指当时的大、小官员。案堵:同“安堵”,即安定。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文言字词。(4分)
①诸将言诛秦王___________②父老秦苛法久矣_________
③诸吏人皆案堵如___________④人又喜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系颈以组

A.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D.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两处)。(2分)
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文。(4分)
(1)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楚汉战争,刘邦最终赢得了胜利,请你就此文分析他取得胜利的原因。(2分)

)齐王筑城(8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苦支备()(2)虽有少()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4)臣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内文言文阅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寡人( ) 色( )怫然( ) 跪而之( )
划线文言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挺剑
B.轻寡人臣而将四矣
C.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头抢地尔
D.受地先王 仓鹰击殿上

翻译下列语句。
(1)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