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我国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通过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结合材料,谈谈振兴文化产业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走出金融危机的共同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伴随着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同时也成就了某些大国的崛起。当前,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导,力求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比如,美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产业;欧盟的经济复苏计划,提出要实现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上述经验和措施对推动我国经济振兴有何启示。
材料二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我国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突破制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国融合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合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提升农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常识角度说明我国在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中如何发挥科技的作用。
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5.6%,而欧美发达国家则达到或超过80%。据测算,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均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而第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至少10万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地产开发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城镇人口将新增3亿多,这意味着超过30亿元的内需驱动力,将极大解决我国内需不振特别是农村消费乏力的问题。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做到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2)结合材料三,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二者的关系。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问题。坚持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是医疗卫生改革的基本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三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初 |
2007年 |
|
人均寿命 |
68.2岁 |
73岁 |
千人口医院床位数 |
1.94张 |
2.63张 |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总人次及人均诊疗次数 |
10.1亿,人均1.1次 |
28.4亿,人均2.2次 |
政府和个人卫生医疗支出占卫生医疗总支出百分比 |
36%,21% |
18%,49% |
注:人均寿命是反映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人均医院床位数反映医疗供给。人均诊疗次数反映医疗需求。
表2:三十年医疗卫生改革探索
阶段 |
主调 |
内容 |
第一阶段 20世纪90年代 |
谁为主导 |
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两种路线激烈争论。 |
第二阶段 2000年—2004年 |
看好市场化 |
“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但公平性日益失衡。 |
第三阶段 2005年—2007 ![]() |
医改变奏 |
面对医疗公益性不足,指出“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医改定基调;政府将承担基本公共医疗。 |
第四阶段 2008年至今 |
新医改启动 |
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国务院通过新医改方案,规划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材料二新医改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革方案设计、卫生制度建立到服务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1)根据材料一中表1反映的主要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当前我国政府进行新医疗改革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我国三十年医疗改革探索过程。
(4)结合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说明国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材料 农历牛年伊始,1月27日至2月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展开了主题为“信心”的欧洲之行。从瑞士到德国、到欧盟总部、到西班牙、再到英国,温家宝总理的访问不仅使中欧双方在应对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上取得重要共识,也使中欧经贸合作焕发出新的活力。
材料五 2009年1月27日至2月2日,温家宝总理赴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金融海啸肆虐全球的背景之下,温家宝的欧洲之行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一场“温总理旋风”在美丽的欧洲大陆风起云涌,温总理的这次欧洲之旅是一次“信心之旅”,他给人们带来了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心。
(1)温总理的“信心之旅”惊艳欧洲。请用经济常识结合材料分析“中国信心”源自何处。
(2)温家宝总理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畅谈中国传统文化。这其中,温总理引用了数个中国古典名言,并赋予了这些名言新的现实意义。如“和实生物”、“和而不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请分析这些名言所蕴涵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亚商品输出模式的转变
注:1995-2006年,网络成员对中国的零部件出口额都以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长,但这些成员国和地区对世界市场出口的最终消费品增长幅度都还不到1倍。相比之下,中国对世界市场出口的最终消费品增长了3.2倍,出口额占东亚生产网络的比例接近50%。
材料二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尤其是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但区域内发展自身也有其比较优势。
(1)上图反映出什么经济信息?依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谈谈我国如何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材料三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逐渐发展成为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鼎足而立的三大生产网络之一。中国在融入东亚经济生产网络的进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要素优势,不断强化与其他成员的生产合作,在网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积极参与东亚生产网络分工,一方面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对中国制造中心有清醒认识,因为它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应积极引导国内企业在分工中主动学习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专业化层次。
(2)结合材料,阐述我国积极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道理。
材料四 为进一步承接来自东亚地区的生产转移,中国应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与成员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谈判,促进双边贸易一体化,加深东亚生产网络的内部联系,更要重视培育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自主生产能力,努力争取国际生产网络的主导权。
(3)结合所学政治常识知识谈谈如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争取国际生产网络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