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自昔惟意大利亚足以纲纪西洋,自意大里(意大利)裂为数国,教虽存而富强不竞,于是佛郎机(法兰西)英吉利代兴。而英吉利尤炽,不务行教而专行贾,且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这段材料表明魏源的观点是
A.重视商业 | B.重视宗教的作用 | C.重视军事实力 | D.重视向西方学习技术 |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冲击最主要体现在
A.中国的大门已完全打开 | B.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
C.传统的经济结构遭到冲击 | D.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
下图是根据马世力《世界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180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后,先进交通通讯工具推动欧洲国家的商品输出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C.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
D.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掠夺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十四世纪以后“欧洲则组织起在世界各地从事贸易活动的合股公司……,这些合股公司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们所具有的合股性质限定了投资者的责任,使投资所起的作用与经营管理的职责相分离”,材料反映了
A.新航路后的“商业革命” | B.新航路后的“价格革命” |
C.公司的出现导致了早期的殖民扩张 | D.公司主要出现在意大利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描述“设立厂房,置机两座,……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轴置铁条,各缀铁球,以通蒸釜”,这主要反映了
A.轮轴的开始使用 | B.工厂制度在中国的出现 |
C.机器设备在中国的广泛使用 | D.蒸汽机在中国的运用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
C.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