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薛福成指出:“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郑观应说:“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冯桂芬说:“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引自《洋务运动(1)》,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材料二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科举考试)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以技艺夺造化,则干天怒;以仕宦营商贾,则废民之业。” 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天下事有本有末,……就六事而言,练兵、简器、造船、筹饷,其末也;用人、持久,其本也。至其大本,则尤在我皇上一心。”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材料三 张之洞在《劝学篇·同心第九》中说:“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曰保国家,一曰保圣教,一曰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国不威则教不循,国不盛则种不尊。”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孔子)的学说所以能在中国行了两千余年,全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现在经济上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因为他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中用,即如何(把西体)适应、运用在中国的各种实际情况和实践活动中。实体与功能即用本不可分,……因此,如何把西体用到中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创造性的历史进程。……首先不要使西学被中国本有的顽强的体和学所俘虏改造或同化掉。相反,要用现代化的西体……来努力改造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不是消灭其种族,而只是改变其习性、功能和状貌。(在用的过程中)中学就被更新了。”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他们是哪一政治派别的代表?
(2)根据材料二,归纳张盛藻和王文韶各自观点。两人的观点主要区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张之洞的核心政治主张。属于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
(4)材料四中,李大钊认为儒家学说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认为儒家学说发生动摇的原因又是什么?
(5)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李大钊思想主张的核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材料二(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摘自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政府在1947年发表咨文,声称美国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提出“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防止共产主义侵略。”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
材料二 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它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3年,美越达成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体面结束了越战:在中东和波斯湾增强军事力量,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转变的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杰斐逊写《独立宣言》的时候,他的庄园里还有200多名奴隶,也就是说他当时提出所有人生而平等的时候,可能没有把黑奴包括在内。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到后来成为黑奴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从制度层面指出《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你对此有何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买卖粮食)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使民适足,贾平则止。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概括材料一中李悝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出现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后又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
“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转变与实践。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材料三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如何“循序渐进”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启蒙运动显然影响了(南北美洲)……约1808年前后达到成熟的整整一代人,导致了争取独立的斗争。……正是托马斯·杰斐逊宣布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全球通史》
……(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革命原则?启蒙思想对美国有何影响?为什么说联邦宪法“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材料二比起一个美国在决定全球事务方面继续拥有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大的影响的世界采,一个美国不占首要地位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充满暴力、更为混乱、更少民主和经济增长更困难的世界。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首要地位……也是保障自由、民主、开放经济和国际秩序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1997年
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评析材料二中布热津斯基的观点。基辛格认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实际呈现什么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