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尽管毛泽东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
——邓小平1980年8月《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
材料二 毛泽东的“错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比如说,大跃进是不正确的。这个错误不仅仅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我们这些人脑子都发热了。完全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主观愿望违背客观规律,肯定要受损失。但大跃进本身的主要责任还是毛主席的。……一九六二年,毛主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自我批评。但毕竟对这些教训总结不够,导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6页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为纠正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做出了哪些巨大努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反腐,是历届两会的热点,今年更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过去一年,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省部级高官接连落马,同时,反“四风”成效显著,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老虎、苍蝇”无处藏身。实实在在的变化,让百姓看到中央反腐的决心。2014年,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引向深入,还会有哪些“大老虎”被揪出,如何真正用制度管住权力,如何将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人们无比期待。
材料二“新政”开始时,罗斯福的心目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而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新政”还遭到来自国内右翼分子的挑战。…..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大亨们及保守的民主党人,成立了“美国自由同盟”,其目标是阻止“新政”向左转。
材料三王安石确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他的变法却遭到了一大群人的反对。他坚信只要动机是好的,并坚持不懈,就会有个好结果。因此他推崇“三不”主义:“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可守。”他甚至扬言:“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正因有此信念,所以王安石信心百倍,理直气壮,无所畏惧,甚至独断专行不计后果。不管怎么说,改革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就包括改革者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包括他们的生前名誉,身后是非。
材料四但我们可以看清的是,不要以为贪官污吏害怕改革。不,他们不害怕改革,也不害怕不改革,只害怕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事情都不做,无为而治。如果无为而治,他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办法捞钱了。相反,只要朝廷有动作,他们就有办法,倒不在乎这动作是改革还是别的什么。比方说,朝廷要征兵,他们就收征兵费;要办学,他们就收办学费;要剿匪,他们就收剿匪费。反正只要上面一声令下,他们就趁机雁过拔毛!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弊病,亦可能延续更久吧。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罗斯福新政、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罗斯福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受到攻击的原因。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反对的现象。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四的内容。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这三次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欲常赐天下之人,节是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农时。”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太宗方锐意于治,官吏考课,以鳏寡少者进考,如增户法;失劝导者以减户论。……其凶荒则有社仓赈给,不足则徙民就食诸州。尚书左丞戴胄建议:“自王公以下,计垦田,秋熟,所在为义仓,岁凶以给民。”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宽乡敛以所种,狭乡据青苗簿而督之。……岁不登,则以赈民;或贷为种子,则至秋而偿。”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此高祖、太宗致治之大略,及其成效如此。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一《食货志》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成效。

【选修——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接民权思想是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孙中山10至12岁期间,在村塾读书,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社傻次之,君为轻”的政治观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的思想言论,使孙中山认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 ……他认为清朝专制主义 “茶毒苍生”,“暴过虎狼”,无论国事民事,“百姓均无发言权或与闻权” ……孙中山认为“卢梭提倡民权的始意,更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劳。”……经过仔细的考察,孙中山指出:“代议制度下,有权者仍为少数人,”而普通人民手里”却没有可能掌握政权……因此,“法美等国之采用代议政体,不得谓真民权”,“外国的民权办法,不能做我们的标准,不足为我们的的导师。”
材料二从理论上讲,人民亲自行使权力应当胜于把权力委托给别人。但是,孙中山的直接民权存在着诸多问题。……孙中山一方面主张直接民权,让人民直接参与管理政府,另一方面又把人民看作庸愚无知的“阿斗”,本身就自相矛盾。人民是不知不觉者,认识水平极为低劣,怎么会具备行使直接民权的政治素质? ……
——《关于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之探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提出直接民权思想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难以实现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的认识。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孝文帝整体上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极后果逐渐凸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保守的贵族及官员不主张迁都,更不主张“汉化”。 “孝文知北人之不乐徙边,乃借南伐之名以胁众。” ……王夫之曾批评“自迁雒以来……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而上莫之惩,于是而精悍之气销矣,朴固之风斩矣。内无可用之禁兵,外无可依之州镇,部落心离,浮华气长”……
材料二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阎步克老师提供了陈寅恪先生对六镇起义性质的独到见解:“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存在的问题。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围绕“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主题,达成广泛共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9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1993年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
……APEC的21个成员体,就地理位置来说,遍及北美、南美、东亚和大洋洲;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既有发达的工业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就社会政治制度而言,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就宗教信仰而言,既有基督教国家,又有佛教国家;就文化而言,既有西方文化,又有东方文化……APEC是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在此合作模式下,不存在超越成员体主权的组织机构,成员体自然也无需向有关机构进行主权让渡……采取开放的政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贸易长处,同时也可以避免对区域外的歧视政策而缩小区域外的经济利益……APEC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其决策程序的软约束力,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安排。不具有硬性条件,只能在自愿经济合作的前提下,以公开对话为基础……
——百度百科《亚太经合组织》
材料二 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成为APEC成员。
……中国对外贸易的大约70%、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70%以上来自APEC成员……10年来,我国在电信、交通、能源、人力资源开发、环保和科技、海洋资源保护等领域,充分利用了APEC的信息和技术。……通过参加APEC的活动,中国可以进一步积极发展同亚太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起联系和信任机制,对于促进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大有好处。中国也希望通过APEC的活动提出和倡导自己的主张,发挥自己的影响……美、日等大国都在APEC之中,APEC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场所,也是向全球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国际舞台。
材料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和亚太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经济联系,自身经济又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正是亚太地区产业结构重组进一步展开之际……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密切注视中国经济的转型,希望加入这一转型过程,从中获得经济利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保持人民币不贬值,并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和政策,为制止危机蔓延和亚洲经济的重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亚太经合组织与中国的关系》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背景。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