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处于转型时期,体现了新兴阶级的要求 |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
C.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
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 |
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
下图是张乐平创作于1937年8月的时事漫画《杀鸡儆猴图》,图中的“鸡”代表“上海日军”;“猴”代表“日军部”。该漫画()
A.肯定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战 |
B.表现了中国军队对日寇打击之沉重 |
C.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上海军民的斗志 |
D.体现了日军对南京居民凶残大屠杀 |
“愿公为华盛顿,毋为拿破仑”,革命党人曾在1912年发出这样的期待。但现在,所有人看到的,却是“华盛顿”沦为欲望的奴仆,至于他治下的国家不仅没有因此挣脱泥淖,反而走向了更剧烈的动荡与纷争。材料中的“‘华盛顿’沦为欲望的奴仆”主要是指()
A.袁世凯搞专制并复辟帝制 |
B.张勋复辟 |
C.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承认不平等条约 |
D.蒋介石背叛革命 |
1898年戊戌变法中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否决。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慈禧太后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长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导致慈禧太后态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客观效果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C.科举制无法继续维护腐朽封建统治 |
D.科举制违背了近代化发展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