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同点。
(3)结合所学知识并以近代东、西方的政体为例,谈谈你对“宪政”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思路开阔、逻辑严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材料二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根本没有民主权力……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四 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封建转帝制”这一转型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6分)
(2)用相关史实来证明材料二中关于英国“制度创新”的观点。(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在政治实践方面是如何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艰难的抉择”一度是网络流行语。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抉择”问题比比皆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于公是望!
——曾国藩《复李少茎中丞》
材料二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间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三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孙中山集外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曾国藩抉择了什么?据所学知识指出,迫使他做出这一抉择原因的主要史实。(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是如何抓住“苏俄这根稻草”的。(4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上述历史人物作出不同抉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摘自《曾国藩家书》
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
——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11分)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在德国的文人以作为世界公民而自豪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这使得德国人对法国的态度以及对民族主义的态度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开始是无所顾忌的狂欢,后来是毫无保留的厌恶和愤慨,最后是苛刻的否定。拿破仑的征服政策激起了德意志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德国的知识分子再也不高喊世界公民了,文化民族主义在侵略的炮火下升华为具体的政治民族主义,德国人要求结束分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其标志就是费希特1808年《致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录》的发表。
——杨静《德意志民族主义对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影响》
材料二统一使德国的民族意识大为高涨,但是这种民族意识和统一以前那种反对民族分裂、要求民族统一的民族意识已有很大的不同,它产生于普法战争胜利后狂热的民族荣誉感中,因为在人民心目中,帝国的建立几乎完全是三次所向无敌的战争的结果。特赖切克这时已经完全拜倒在普鲁士的武力下,极力宣扬没有战争,民族和国家就不能生存,军刀建立的帝国,必然保留了许多普鲁士的封建军事残余,第二帝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事部门凌驾于民政部门之上的传统,人民也深受普鲁士崇尚武力的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德意志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一的实现使他们更加着迷于民族意识,而这种迟来的民族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产生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主义。
——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德国民族主义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民族主义在普法战争后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