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①几乎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一座经典的建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②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③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体造型雄浑有力,由于形状酷似一顶古帽,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④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⑤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由7种红色组合而成。馆体颜色由上至下依次由深至浅,能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和夜间灯光投射及不同视觉高度等条件下,形成统一的具有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此外,中国馆红板选用金属材料,采用灯芯绒状肌理方案,不仅为中国馆穿上了更具质感的“外衣”,也为原本张扬、跳跃的红色赋予了稳重、大气的印象。
⑥在中国馆的地区馆屋顶平台上, 2.7万平方米的城市空中花园“新九洲清晏”,将为中国馆承担起人员疏散、公共休闲等多项功能。新九洲清晏之中,不但浓缩着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造景技术,更蕴藏着中华智慧和东方神韵。“九洲清晏”为北京圆明园40景中的一景。“新九洲清晏”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新九洲清晏”之“新”体现在相关命名和意义上。作为中国馆主体的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以“雍”命名,取“和谐”、“本”、“宗”之意;其他八洲依据地势和气候分别为“田”、“泽”、“渔”、“脊”、“林”、“甸”、“壑”、“漠”,这些都是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每一个小洲上都会有代表中华大地上典型地貌的景观布置。游客们穿梭其中,就好比在微缩了的神州大地上漫步。
⑦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在四季分明的上海,无论展会期间各种气候,观众观众置身其间都能感到有一股股与人体相宜的气流在抚摸自己的肌肤。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比如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主体建筑的挑出层,构成了自遮阳体型,已经为下层空间遮阴节能了。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各指的什么?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此被命名为‘东方之冠’”中的”“此”指代的是“形状酷似一顶古帽”。 |
B.“游客们穿梭其中”中的“其”指代的是“中华大地”。 |
C.“使它符合环保节能的理念”指的是“中国馆的设计”。 |
D.“观众观众置身其间”中的“其”指的是“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 |
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应该删去的一项是( )
A.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最可能成为经典的就是中国国家馆。 |
B.装点国家馆的“中国红”,是从足足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中逐一挑选而出的 |
C.也是中国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国家馆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后大概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 |
下面对几段文字大一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④三段文字说明了中国国家馆的外观形象。 |
B.第⑤段文字说明的国家馆“中国红”的精心挑选与视觉效果。 |
C.第⑥段文字说明的是地区馆屋顶平台上的“新九洲清晏”。 |
D.第⑦段文字说明的是中国馆的设计引入了先进科技成果,体现了环保节能的理念。 |
下列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在中国国家馆的。 |
B.把中国国家馆称为“东方之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其外形特点。 |
C.第⑦段划横线的句子从一个方面具体说明了中国馆设计中环保节能的理念。 |
D.第⑦段文字的段内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 |
霸王别姬
孙方友
①颍河乡的书记郑张来省城开会,想借机请一请在省城工作的颍河老乡,联络联络感情,要他们多为家乡人办些事情。他把这个想法与在省政府当财务科长的吕强一说,吕强说你这父母官请客,哪个不来?郑张说你看放哪儿合适?吕强说就在“天然居”吧,那里有一道好菜,叫“霸王别姬”,很招人。
②接着,吕强给郑张介绍说,这“霸王”是老鳖,“姬”为“小母鸡”。老鳖不是人工养殖的那种,是在湖河中自然生长的那种。小母鸡为“柴鸡”,而且是正在下蛋的小母鸡。做法为传统工艺,先把活鳖放在笼屉里加温,笼为特制笼,周围有圆眼儿,开始用纸糊了,温度一高鳖发渴,找地方儿换气,便把纸拱烂,头从眼儿里伸出来,赶巧外面有备好的作料水。鳖将作料水吃进五脏,排出去原有的废物,几经“清蒸”,鳖体内吸足了“作料”,然后开始杀鳖。清蒸的鳖,英雄末路;卧地的玉姬,美人穷途,构图给人一种悲壮感。这道菜味道不但独特,而且美妙无比。只是价格高,“霸王”卖到500元一个,一个上斤重的鳖与一只3斤重的小母鸡组成的“霸王别姬”,至少近千元。郑张说既然请了,就不能丢份儿,那就上“天然居”吃“霸王别姬”。第二天中午,该请的老乡一个个走进了“天然居”。吕强订的雅间叫“紫光阁”,服务小姐是个很清秀的小姑娘,胸前的号码为8号。8号小姐看到郑张时怔了一下,然后赔着笑脸喊先生,礼貌相让。吕强像是常来这里,对宴会的道道很熟悉,指使小姐弄这弄那,喝什么茶,抽什么烟,全由他张罗。因为十几个人都是颍河人,又全说家乡话,室内就充满了颍河气息。
③8号小姐拿过菜单,要郑张点菜。郑张将菜谱递给吕强,说:“吕科长,您先点。”吕强说:“一人点一个。”郑张说:“就点‘霸王别姬’!”众人一人点了一个后,又由吕强做“总结”,几热几凉几个汤,喝什么酒,要什么饮料,一拢说了,最后对那8号小姐说:“要快!”
④不一会儿,凉菜热菜开始陆续上桌。酒是家乡酒:宋河粮液。众人虽同在省城,但平时都各自忙自己的工作,也并不常见面,借此机会,叙说友情,禁不住乱给家乡父母官敬酒。郑张很高兴,说是自己在诸位的家乡问事,请诸位多多关照。谁若有什么事情,只要一个电话,兄弟一定照办。众人同是举杯,齐声说好说好说!话落音,都干了。郑张放下酒杯,问8号小姐说:“‘霸王别姬’怎么还不上?”8号小姐急忙解释:“先生,今日客多,点‘霸王别姬’的人也多,大师傅做不及,请诸位原谅!”
⑤过了一会儿,仍不见上“霸王别姬”,郑张又问:“怎么还不上那道大菜?”那小姐又急忙解释说:“先生,请您别慌,我这就去催!”8号服务小姐说完,急忙到门外叫来传菜小姐,悄声说着什么。
⑥眼见酒席就要结束了,仍不见上“霸王别姬”,众人都禁不住面露急色。郑张更是耐不住,叱问那小姐说:“到底怎么回事儿?”小姐也有些惶恐,急急出去,不一会儿又急急回来,抱歉地说:“先生,实在对不起,今日的‘霸王别姬’已缺料了!”郑张一听变了脸色,忽地站起,怒目那小姐说:“我们早早订桌,又早早报了‘霸王别姬’,你推三说四,一直不上,现在竟说卖完了!搞什么鬼?”
⑦众人也深感受了愚弄,纷纷指责8号小姐。吕强口气很硬地说:“叫你们老板来!”
一听要叫老板,8号小姐蒙了,苦苦哀求说:“诸位先生,你们千万别让老板来,老板一来我就要被炒鱿鱼!实言讲,我压根儿就没给你们报这个菜!”听8号小姐如此一说,众人都怔了。郑张不解地问:“你为什么不报?”
⑧没想那8号小姐竟跪了下来,哭着说:“郑书记,我没什么意思,只是想让你省点儿!”郑张呆了,怔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姓郑!”8号小姐说:“我就是颍河乡的人,来省城打工才两年!”
⑨这一下,全场静极,十几个科级处级干部齐刷刷望着跪在地板上的小老乡,惊诧万状,许久许久没人说话……根据文章内容,梳理小说情节,填写空缺处的情节内容。(每空不超过10字)
(1) → 各自点菜,叙说友情→(2) 知道真相,惊诧万分小说为了使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合情合理,通常会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在文中找出与第②段画线句相照应的一处句子?
试赏析下面这段话中人物形象。
没想那8号小姐竟跪了下来,哭着说:“郑书记,我没什么意思,只是想让你省点儿!”结尾“十几个科级处级干部齐刷刷望着跪在地板上的小老乡,惊诧万状,许久许久没人说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以“霸王别姬”为题?
台阶
曹尔嘉
①从一楼到二楼,很陡的灰黑色楼梯,在当时的你眼里显得格外高。
②一阵令人害怕的晕眩,使你扭转身抱住了他的腿,你哭着闹着不肯往上爬。“快点跑,咱俩比赛。”他不但不安慰怕得发抖的你,反而把你往前推,“快呀,我要追上你喽!”他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在你身后虚张声势。你信以为真,忘记了害怕,使劲向上跑。“咚、咚、咚”,迈完第二十步,你咯咯笑着扑进在二楼微笑着等待的妈妈的怀中。回头望望,他正装出竭力向上爬的样子追赶着。那时的你,虽然知道他是故意让你赢,可是你单纯地沉浸在这样经常的游戏中,不懂得他为什么这样做。
③那时的你,5岁。二十级台阶,你是一步步地走。
④散步回来,你的心情似乎特别好。走到楼梯下,忽然忆起那遗忘多年的游戏。“咱俩比赛,你追我!”你用少年特有的明快的声音叫道,然后迈开长腿,一步两个台阶地向上跑去。在你身后,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传来“咚、咚、咚”的脚步声,迈过第十步,你们几乎同时到达顶端。互相看看,你们同时大笑起来。你注意到他微微喘着气,微微驼着背,张着嘴在微微地笑。你觉得自己很开心,便不再费时间去陪着他微笑说话一起游戏。你还有很多事要做,还要写作业,还要和朋友煲电话粥……
⑤那时的你,15岁。二十级台阶,你是两个台阶跳着走。
⑥后来,你要去远方求学。他和你并排走下楼梯,他帮你提着行李。他平静地谈着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分离时的那一回头,你瞥见了他眼中的闪亮和风中的几丝白发。那一刻,你有些心酸。可不久以后,你便沉浸在异国的新奇与欢乐中,那种心酸,已经淡忘了。你和他之间,已不止那二十级台阶的距离了。
⑦终于,你春风得意地再次踏上故土。即使隔了这么多年,家,还是记忆中的那样。二十级台阶,你走在他前面,自己提着行李。年轻力壮的你三步两步登上顶端。回头望望,他正用一只手扶着栏杆,慢慢地走着。“咚——咚——咚——”那样迟缓而漫长的二十步。你在上面等,并不着急,因为你知道,他已经这样等了好多年、好多年。你从他的步伐看出了岁月的流逝,可当他抬起头,眉眼里的微笑却与二十年前一模一样……
⑧那一刻,你彻悟了——二十级台阶,他用日积月累的爱,为你筑就;二十级台阶,他用消逝了的年华为你铺成;二十级台阶,他用一步步的丈量为你守候……
⑨这二十级台阶呀,你日日月月地走啊,永远不愿走到头……从文中的叙述可以看出“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分别是怎样上台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文中台阶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第⑨段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一)从栓象说开去
①印度的养象人有个习俗:在象幼年时期,用绳子将它拴在柱子上,象年幼体弱,无法挣脱。待象成年,有能力挣脱木柱时,它的脑海中却早已烙印下了“木柱不可能挣断”的想法,养象人便能轻而易举地对象群进行管理。
②束缚住象的不是木柱,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我们在感叹养象人聪明智慧之时,也不免为大象唏嘘:环顾身旁,有多少人深深陷在思维定势的泥沼之中无法自拔,人们一提到空谷便想到悬崖峭壁,一提到春天就想到百花争艳……
③因此,唯有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桥梁。
④思维定势,是经过岁月淘洗、沉淀的产物,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金科玉律”,人们往往因循守旧,不曾探寻过这些“不假思索”背后那片广阔的天地。
⑤看到苹果,你往往会想到其甜美的肉质。而牛顿却用苹果作为钥匙,打开了思维殿堂的大门,触碰到数千年来无人“染指”的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地基。同样一个苹果,乔布斯以它的模板设计出简约大气的新一代“苹果”产品,渡边淳一以它为引子创作出了《失乐园》。每天有无数人吃苹果,但只有少数挣脱思维定势束缚的人能看到其潜在的巨大价值,并以此为桥梁。走向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价值。
⑥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祖祖辈辈在天地中耕耘,“任劳任怨”,有多少人想到如何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又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地去钻研呢?袁隆平着手水稻研究后不久,一位高级教授曾鄙夷地说:“水稻极难优化杂交,放弃吧!”袁隆平却毫不气馁,数十年如一日地埋头于实验田中,最终成功地研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无数人的温饱。只需勇敢地撕开一直穿着的“紧身上衣”,就会轻松向前奔跑。一路脚踏实地,不顾流言蜚语,即使最后山穷水尽,也不过是无害的尝试,大可拍拍身上的尘土,从头再来。如果柳暗花明,那么历史就会记住你的名字。
⑦不要以为摆脱思维定势离我们太过遥远,我们身娇体弱无法闯出新路。李德斯,一名普通工人,见妻子长期被厨房油烟所困扰,便决心打破“煮菜必油烟”的定势,苦心钻研,发明了冷花生油,不但大大改善了自家厨房环境,还受到鲁花集团青睐,开启了财富源泉。只要留心生活,勇于创新,摆脱思维定势并非难事。
⑧大象拴在柱上不能挣脱,而人却能斩断捆绑思维的绳索,开拓新的领域,走向成功。文章阐述的中心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⑥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任意选取一处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本文,说说我们怎样才能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
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阅读下面一组诗文,完成小题。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于世间,便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雪,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
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生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地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谁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咏 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蒙中的双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
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莲 子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xí,低湿的地方)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细读《爱藕说》,说说藕有哪些优秀品质?
《莲子》中说“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请找出《咏莲》中与之意思相近的语句。
《莲子》中“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的原因是什么?
这三则文字都是赞美莲的,人们在赞美莲的时候,常常赋予它美好的品格。在其他花草树木中,你最想赞美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