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
|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中共十四大闭幕后不久,外电评论道:“这是一次加速和外国接轨的会议,中国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世界。”这一评论主要着眼于十四大的哪一项内容
| A.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
| B.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 |
| C.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
| D.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
|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1870~1956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中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有误的是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
|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
|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
| D.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