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相关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郑军已是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以上摘自《康熙统一挡案史料选书籍》
材料三 康熙皇帝……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包括:实行“更名田”制度,还田于民,奖励垦荒,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兴修水利,修治黄河、淮河和大运河。
材料四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政府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至康熙十八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
材料五 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惯彻康熙帝“因剿寓抚”的方针,下令暂停军事进攻,禁止杀戮,张榜安民;优待战俘,放其归台;向台湾军民发布《安抚输诚示》,宣扬清政府宽大投诚者的政策;又派人劝说郑克爽投诚。施琅郑重表示:“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五日以郑克爽为 的郑氏集团完全接受了清政府的和谈条件,放弃抵抗企图,向清政府缴械投诚。十三日,施琅率清军在台湾登陆,接管台湾全境。
材料六 第二年,康熙帝下诏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蒋毓英担任第一任知府。蒋毓英在任内颇有政绩,使台湾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其政治地位更加重要。
——《大清王朝》
(1)据材料一,你认为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康熙帝对台湾是什么观点?
(2)据材料一、二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简要分析康熙帝最终能以武力统一台湾的原因。(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根据材料六说明康熙帝对台湾的治理措施。
材料一 列强“各国内也有与我们有仇的,也有与我们无仇的”,“我们要杀洋人,当杀那千军万马的洋人,不要杀那些无用的洋人。”
――引自陈天华《猛回头》
材料二 一旦开战,“在两军阵前,有进无退,巴不得把他杀尽,洋兵以外的洋人,一概不伤他。洋兵若是降了擒了,也不杀害”,也“不能灭洋人的国”。面对洋人,“越恨他,越要学他,越能报他,不学断不能报”,“即如他的枪能打三四里,一分时能发十余响,鸟枪只能打十余丈,数分时只能发一响,不学他的枪炮,能打得倒他吗?”
――引自陈天华《警世钟》
回答:
(1)在上述材料中,陈天华对“洋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与义和团运动相比,陈天华对洋人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材料一 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入超(—) |
1913年 |
3384088 |
11094775 |
—7706687 |
1918年 |
10080756 |
947420 |
+9133326 |
1922年 |
663290 |
18059756 |
—11427466 |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另一资本家又写道:“我之廉价工人,(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是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特征的原因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出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一般认为,近代化进程就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机器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纵观我国近代化进程,举步维艰。
(1).以辛亥革命为例,分析说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近代化所作的探索。
(2).试就中国的近代化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全书》
“元丰(宋神宗年号)以前犹少裹足,宋末遂以大足为耻。”
——《辍耕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受到欧风美雨的影响……妇女解放运动开始于维新变法时期,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并一度引发了戒缠足和兴女学运动;辛亥革命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女子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女权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成果是大学女禁的开放、一定程度上的男女社交公开和婚姻自主的起步。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特点》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占全体代表10.4%的69名妇女出席了会议。199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基本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1993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妇女已占32.44%。1994年国务院各部委有女正副部长16名,全国有女省长、副省长18名。在全国517个城市中,有300多名女性当选为正副市长。
——《中国妇女的状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提取妇女在古代社会受到种种压迫的具体信息。
(2)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妇女解放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突出表现,并概括指出发生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新中国妇女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请写出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相关内容。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的经济建设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春天。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的重大决策有哪些?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与鸦片战争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问:其发生巨变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