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目前,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工程建设已经在武汉全面展开。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它们如话剧一般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材料二  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 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孙中山,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
材料三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他还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更能体会到他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在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状况。(不得摘抄原文,3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体现了启蒙运动哪些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归纳国民政府的职责。(2分.答出两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材料三中)“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
(4)为实现材料四中“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汉)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
──《前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材料2 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汉武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将军)……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藩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
──《前汉书》
材料3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武帝)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前汉书》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原则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为什么?
(2)材料2和材料3根本相同之处是什么?材料3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肯定汉武帝?
(3)材料3认为汉武帝的缺憾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据此应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
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
他们是否还长久地
买卖人口,
把人当牲畜?
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
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
又是谁让他们骑在
我们穷人的头上,
挥舞着鞭子?
(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
(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流派。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反战思想,代表人物是海明威。他在1929年发表了小说《永别了,武器》,其梗概如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失业青年亨利应征入伍,被派往意大利前线,与护士凯瑟琳相爱。在部队里,亨利心里老是想到凯瑟琳,越来越厌恶这场倒霉的战争,他的同伴说:"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件。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久,他们的防线被德军突破了。庞大的队伍犹如一盘散沙,士兵们高呼着"和平万岁",纷纷扔掉武器四散回家。许多人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枪毙。亨利瞅准机会跃入河中,心里默默地说:"一切都结束了,我的愤怒在河里洗掉了,任何责任与义务也一同洗掉了。再见了,战场!永别了,武器!"他顺利地上了岸,终于与凯瑟琳重逢。他们一块散步、读书,商讨战争结束后应该做些什么。然而怀孕的凯瑟琳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将亨利一个人留在凄风苦雨中,漠然茫视悲凉的人生。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小说表现出的反战思想。(3分)
(2)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运动相比,"迷惘的一代"的反战有哪些局限?(5分)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