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走:逃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断句和翻译。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梁武帝时,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范:效法。
B.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雅:高雅。
C.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承:沿袭。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逮:赶上。

下列选项中直接体现了庾信文才出众的一项()
①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②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③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④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
⑤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
⑥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庾信出使长安,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B.“侯景之乱”爆发,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D.梁武帝时,庾肩吾为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
(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课外文言文阅读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且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妇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谢,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而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曰:“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遂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乃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贷以赒乡闾务:致力于 B.奸发伏,逆见随决破:揭穿
C.往往不其意可:适合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夺:强取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皇上领悟过来,很后悔,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但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3分)

(2)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3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 木兰,大雪中失橐扆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亦以是嫉见:被
B.长明通古今,多智数,于奏牍工擅长
C.独浩源坐:犯罪
D.请弛限牒:公文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B.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C.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D.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B.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C.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3分)

(2)后以忧归,遂不复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节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曰作:站起来 B.踪迹殆遍,无所遇卒:最终
C.而以为不祥觉:睡醒 D.以府君,爱恶顿殊视: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景皇惟恐其兄入②舂陵,今道州
B.①循其柄视之②抑有其事记载者忽之欤
C.①吾寻兄至此②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D.①汝不知兄之在,将何之②穷天地之覆载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

A.①魂祈梦请卜之②踰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文:
(2)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嘉靖间,冢宰严公,擅作威福。夜坐内厅,假儿义子,纷来投谒。公命之入,俱膝行而进。进则崩角在地,甘言谀词,争妍献媚。公意自得,曰:“某侍郎缺,某补之;某给谏缺,某补之。”众又叩首谢。起则左趋右承,千态并作。
少间,檐瓦窣窣有声。群喧逐之,一人失足堕地。烛之,鹑衣百结,痴立无语。公疑是贼,命执付有司。其人跪而前曰:“小人非贼,乃丐耳!”
公曰:“汝既为丐,何得来此?”丐曰:“小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公许自陈。
曰:“小人张禄,郑州人。同为丐者,名钱秃子。春间商贾云集,钱秃所到,人辄恤以钱米。小人虽有所得,终不及钱。问其故。钱曰:’我辈为丐,有媚骨,有佞舌。汝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求指授,钱坚不许。因思相公门下,乞怜昏夜者,有媚骨佞舌,当什倍于钱,是以涉远而来,伏而听,隙而窥者,已三月矣!今揣摩粗就,不幸踪迹败露。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公愕然,继而顾众笑曰:“丐亦有道。汝等之媚骨佞舌,真若辈之师也!”
众唯唯。因宥其罪,命众引丐去,朝夕轮授,不逾年,学成而归。由是张禄之丐,高出钱秃子之上云。
铎曰:“张禄师严冢宰门下,若严宰门下又何师?曰‘师严宰’。前明一部百官公卿表,即乞儿渊源录也。异哉张禄,乃又衍一支。”(选自《谐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威福擅:独揽、专权 B.人辄以钱米恤:救济
C.之,鹑衣百结烛:灯烛 D.又一支衍:蔓延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假儿义子”“媚骨佞舌”的一组是()
①具膝行而进。②公意自得。③千态并作。
④愿假鸿恩,及于宽典。 ⑤众唯唯。⑥朝夕轮授。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嵩把持朝政大权,人们要想升迁非求他不可,于是利欲熏心者便投到他的门下。
B.严嵩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他的门下分配官职,门下尝到甜头后,争相献媚,演出幕幕丑剧。
C.作者借乞丐张禄前来严嵩府第偷偷“取经”,说明当时“百官公卿”的“媚、佞”之甚。
D.作者最后的评述,暗示张禄谄媚之道在于钱秃子后,也受到严嵩的器重,成为其门下一派。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有隐衷,倘蒙见宥,愿禀白一言而死。

不中窾要,所得能望我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