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者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见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下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① 木兰,大雪中失橐扆②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而遣之。
后以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①扈跸(bì):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②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亦以是见嫉见:被 |
B.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工:擅长 |
C.独坐浩源坐:犯罪 |
D.牒请弛限牒:公文 |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
B.又主讲庐阳书院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
C.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
D.以诸生献赋,赐举人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
B.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
C.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3分)
(2)后以忧归,遂不复出。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出自本段的成语是。
概括本段的主旨,并谈谈你对“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句话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廖有方
(唐)范摅
廖有方,元和乙未岁,下第游蜀。至宝鸡西,适公馆。忽闻呻吟之声。潜听而微惙也。乃于间室之内,见一贫病儿郎。问其疾苦行止,强而对曰:“辛勤数举,未偶知音。”眄睐叩头,久而复语。唯以残骸相托,余不能言。拟求救疗,是人俄忽而逝。遂贱鬻所乘鞍马于村豪,备棺瘗①之,恨不知其姓字。苟为金门②同人,临歧凄断。复为铭曰:“嗟君殁世委空囊,几度劳心翰墨场。半面为君申一恸,不知何处是家乡。”
后,廖君自西蜀回,取东川路,至灵龛驿。驿将迎归私第,及见其妻,素衣,再拜呜咽,情不可任,徘徊设辞,有同亲懿③。淹留半月,仆马皆饫。掇熊虎之珍,极宾主之分。有方不测何缘,悚惕尤甚。临别,其妻又悲啼,赠赆缯锦一驮,其价值数百千。驿将曰:“郎君今春所葬胡绾秀才,即某妻室之季兄也。”始知亡者姓字。复叙平生之吊,所遗之物,终不纳焉。少妇及夫坚意拜上。有方又曰:“仆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遂促辔而前,驿将奔骑而送复逾一驿尚未分离廖君不顾其物驿将执袂各恨东西物乃弃于林野。
乡老以义事申州。州将以表奏朝廷。文武宰寮,愿识有方,共为导引。明年,李逢吉知举,有方及第,改名游卿,声动华夷,皇唐之义士也。其主驿戴克勤,堂牒本道节度,甄升至于极职。克勤名义,与廖君同远焉。
【注】①瘗(yì):掩埋。②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③亲懿:至亲。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勤数举,未偶知音举:被举荐。 |
B.再拜呜咽,情不可任任:承受。 |
C.淹留半月,仆马皆饫淹留:羁留,逗留。 |
D.李逢吉知举,有方及第知:主持,执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问其疾苦行止,强而对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B.遂贱鬻所乘鞍马于村豪不拘于时,学于余 |
C.物乃弃于林野今君乃亡赵走燕 |
D.克勤名义,与廖君同远焉亦知水与月乎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有方侠肝义胆,仁者襟怀,济人于苦厄而不受回报,他的义举为时人所称道。 |
B.戴克勤因为廖有方为自己妻子的长兄胡绾料理后事,而对廖有方及其仆人盛情相待。 |
C.灵龛驿将一家重情重义,知恩图报,戴克勤的德行也获得了朝廷的肯定,被提拔为驿站最高长官。 |
D.本文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表现了主人公廖有方的义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社会对情义的推重。 |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驿将奔骑而送复逾一驿尚未分离廖君不顾其物驿将执袂各恨东西物乃弃于林野把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久而复语。唯以残骸相托,余不能言。
(2) 仆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当兹厚惠。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己卯,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定武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定武诸城复去仙附。庚辰春,金大发兵益仙,治中李全叛中山应之。俊军时屯曲阳,仙锐气战,败之黄山下,仙脱走。
壬辰,会诸军围汴。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焉,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岁时庙祭,非疾病,跪拜必尽礼。子虽孩乳,亦使之序拜,曰:“祀以孝先也,礼宜如是。”待族亲故人,皆有恩意;里夫家僮,亦接之有道。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耳,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
俊忠实自许,不为夷险少移,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止之,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趋安脱危乎?”先是,戊子岁,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曰:“民实少而欺以数多,他日上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行元帅府时,狂男子三百余人期日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间妖人惑众,图为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
南征时,人多归俊愿为奴者,既全其家,归悉纵为民。邻境人有被掠卖者,亦与直赎还之。其天性之美类如此。俊器度弘远,善战而不妄杀,故人乐为之用。大小百战,无不克捷。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召与欢语,有惰者,则怒罚之,故其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选自《元史·董俊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会诸军围汴会:会合 |
B.子虽孩乳,亦使之序拜序:行礼 |
C.俊忠实自许许:称许 |
D.有司议当族当 判罪 |
以下各组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B.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C.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D.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上/中者/拔为将众/莫能弓/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俊尊老爱幼,知书明理,战功显赫,是个文武全才。他重视教导子女,在作战期间也不忘为子弟寻找贤明的老师。他还善待亲戚朋友甚至家中仆人。 |
B.董俊心系百姓,不会压榨百姓谋取私利。可他手下却有人像当时的很多官员一样,虚报所猎户口获得了好处,董俊发现后向他们讲明了其中的害处。 |
C.董俊认为自己是忠实之人,事实也是如此。战场上的董俊以马援为楷模,勇往直前,即使受伤也不会怯阵退缩,人们敬佩他的同时也为他的安全担忧。 |
D.董俊善战而又不滥杀人,人们都愿意为他所用,很多人甚至愿意做他的家奴。他用财物救助被拐卖的人,看到人们勤于农事就很开心,在百姓中口碑很好。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2)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召与欢语,有惰者,则怒罚之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小题3分。
寄欧阳舍人书
【宋】曾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繇,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或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劝:劝勉、劝诫 |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雕刻 |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指:指责 |
D.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曲从、徇私 |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B.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C.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D.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庭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文记载死者生前显著的功业德行、出众的才能操行、远大的志向以及他们诚信守义;而史传也大都限于对传主的善行加以记载。 |
B.千百年,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姓,死后几乎没有谁没有碑铭,却流传不多,原因在于请托的人不合适,铭文不公正,不符合事实。 |
C.墓志铭这一文体虽然与史传有一定的差异,但它所产生的警劝之效与史传还是十分接近的。 |
D.作者认为,不是道德高尚而且又善于写文章的人,是不能做到将铭文写得既公正又符合事实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注:①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桐城人,明朝官员,是史可法的老师。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下狱,死。弘光时平反,谥为忠毅。
②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祥符人(今河南开封),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追谥忠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指左公处微:暗暗地 |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
C.史公治兵往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
D.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①皆铁石所铸造也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
D.①则席地倚墙而坐②哙拜谢,起,立而炊之。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呼应。 |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为了体现左光斗对史可法产生的影响。 |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士 不 以 利 移 不 为 患 改 孝 敬 忠 信 之 事 立 虽 死 而 不 悔 智 而 用 私不 如 愚 而 用 公 故 曰 巧 伪 不 如 拙 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